地名:老寨村 | 隶属:武屯街道 |
行政代码:610114006 | 身份证前6位:610114 |
长途区号:029 | 邮政编码:710000 |
车牌号码:陕A | 行政级别:村 |
老寨村位于武屯镇东南3.5公里处,下辖老寨、芦堡、芦庄、新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老寨村。辖区共有村民1502人,耕地面积2860亩。明清时这一带属临潼县安业里管辖。民国时属相桥镇第八保。建国初行政隶属变化频繁。1958年“大公社运动”时,成立老寨大队,下辖6个生产队。1984年,取消公社时,改名为老寨村。1987年随区划调整划归阎良区。该村村域内地势平坦,处泾惠渠灌区,农业条件优越。有阎渭公路过境,交通便利。农民收入以瓜菜种植、棉花收购和进城务工为主。
一、村组概述
(一)老寨
旧名鹰虎寨,是当地一个古老村寨,故名老寨。乾隆《临潼县志》中已有老寨之名的记载。旧时有城墙,解放后被夷平。现根据居住情况分为北、东、西三个村民小组。1949年有村民280人,2010年有969人,耕地面积1747.62亩。姓氏有陈、牛、程、周、仲、王、卢、孙等。陈、牛二姓是当地老户,仲姓是返迁安置的华阴库区移民;孙姓解放前从河南洛阳落居于此。
(二)芦堡
因地处清河之滨,最初由芦氏建村,故名芦家河。1965年正式定名为芦堡。清末兵燹后,仅余一户芦姓人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绝嗣。光绪年间,外地移民迁入,该村重现生机。民国时有土城一座,东西约110米,南北约180米。1949年有53人,2010年有173人,现有耕地 355.61亩。该村有时、刘、郭、李、马、赵、夏等姓氏。时、刘二姓先祖系山东人;马姓先祖马芳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迁至山东寿光县西四十里马庄,康熙四十年(1701年)再迁益都县北段村(今属青州市朱良镇),清末光绪年间马氏十七世孙马凤鸣携家小由山东益都县迁此;赵姓原籍河南省南乐县韩张镇韩古疃村,1938年来陕,两年后到本地阚家扛活,遂落户于此;郭姓祖上为河南人;李姓祖上从临潼铁炉镇迁来;张姓祖上是今新兴街道办张代夫村人;夏姓祖上是湖北移民,与邻村的敬东河夏氏是同宗。
(三)芦庄
清末民初,湖北袁姓移民在此落户,故人称袁大(方言读duò,兄弟排行老大的意思)庄子,1965年始称芦庄。1949年有 58人,2010年有166人,耕地面积376.7亩。该村有袁、阚、马、吴、刘、习、郝等姓氏。袁姓、阚姓清末由湖北郧县迁入;马姓与芦堡马姓同宗;习姓祖居邓州十林镇习营,民国时期,习永明随父兄迁居富平县淡村镇习家庄,1980年其子习宗泉由中合村招赘该村;郝姓是1962年返迁安置的华阴移民。
(四)新义
清末山东益都县移民迁此所建村落,原名铜匠庄子、刘先生庄子。1949年有65人,2010年有194人,现有耕地380.07亩。本村有刘、何等姓氏。
二、本村人物
马振立(1914~1951)乳名青州,祖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北段村(今属青州市朱良镇),生于芦庄。
马振立193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940年在-三十八军任见习官,参加过中条山抗战。以后在商南、渭南、朝邑、临潼、山阳、商县、柞水等县任职。振立同情革命,早在临潼工作期间,就通过表兄梁信之为共产 党领导的渭北纵队提供过一箱德国制造的子 弹。关中解放后,时任柞水县县长的马振立曾秘密联系地下党,准备起义,后因与地下党失去联系,起义未遂。后柞水县府旧员被-新编第五军收编。 1950年元月3日,马在四川通江县泥溪镇随军向人民解放军投诚,经过集中学习后被遣散回家。1951年6月在“镇反”中被误判错杀。1985年,马振立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其投诚人员的名誉。
马振立自幼工习书法,入宦后,曾与-元老于右任先生切磋书法技艺。振立先生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从政后未曾以势位欺压群众,而且乐于助人,在群众中口碑甚好。春节时,他常给乡亲撰写春联;农忙时,他将自家牲口无偿借给他人使用;归里后,他入门串户,嘘寒问暖。振立好济人之难,河南籍银匠孙某流落临潼县交口镇谋生,受到当地恶势力欺压,当时他在县府工作,随即致信交口镇公所,对欺压孙银匠的不法之徒予以严惩。以后他又帮孙银匠一家在清河北的老寨村落户,两家结成了世交。
孙武学 老寨村北组人,1945年生,大学文化,研究员,0党员。1969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先后任陕西省安康地区农林办干事、农林局副局长,陕西省农业办公室干事、陕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干事、副主任、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陕国投董事长、-,0陕西省教工委副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书记、校长等职。2011年退休。
孙武学长期从事农村经济政策、农业区划和科技、教育、文化管理研究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主持陕西省农业自然资源普查和区划,组织科技人员对全省107个县(区)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建立了陕西省有史以来最为详尽的自然资源数据库,科学划分了省、市(地)、县(区)三级农业生态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关于陕西关中棉花生产布局的研究成果,在陕西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在陕国投期间,他组织开展了对我国西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对陕国投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扩大资本规模、提高公司资金结构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重点进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理念创新研究,主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马兴斌 艺名长安野马,马振立次子,1948年出生。幼受家训,酷爱书法,临池不辍,书法问道于陈少默、卫俊秀先生。现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会员、西安市书协理事、陕西省政协对外联谊会理事、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航空城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其作品曾在国家级书法大赛中获奖,被《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名家》等多次刊登。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他先后发表了《大小二爨之我见》、《于体杂谈》、《追寻汉隶》、《魏碑感怀》等论文三十余篇。他还是阎良区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他关心阎良的文化建设,多次呼吁加强秦汉栎阳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
三、文物古迹
【老寨汉墓】位于老寨村东阎渭公路南侧150米处,乾隆《临潼县志》中记载为无名冢。1988年,阎良区文物普查时,尚有封土遗存,残迹边长15米,宽10米,高约5米。地表散布绳纹筒瓦、板瓦、泥质灰陶片。今已夷平。
四、教育简史
原老寨学校位于阎渭公路老寨东组之南,占地4200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初期,时属私立学校,学生不足十人,校舍在农户家中。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学生数逐年俱增,才将学校搬迁到村南寺庙里,以大殿为教室,多年级在同一教室上课。毗邻的沟王村、杨新庄村、杨居村也有学生在该校上学。
1950~1970年,建了土木结构教室三栋,从此结束了复式班教学。改革开放初期,村两委会的领导下,村组集资、村民捐款捐物,更新了原来土木结构的教室,建起了七座砖木结构的标准化教室。当时学校有学生300余名,在职教师15人。2001年,新建一栋二层教学楼,学校种花种草绿化校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2006年7月,该校被撤,学生分流到三义小校和宏丰小学就读。
五、特色产业
【甜瓜】 该村甜瓜具有肉厚、含糖量高、营养丰富、适合长途运输等优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从外地引入。起初用地膜覆盖,后来改为大棚栽植,面积由几亩发展到2010年的700余亩。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育苗、移栽、施肥和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村民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村甜瓜远销河南、浙江、广州等地,以香、甜、脆等优点,受到各地客户的高度赞誉。现在全村有30%以上的农户搞起了甜瓜种植,农民不但从甜瓜种植中每年能得到200多万元的收入,而且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棉花收购、加工】 棉花收购、加工在该村已有20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党的开放搞活政策的指导下,村民骑自行车到周围的村、镇走街串巷收购棉花。后来则发展为联营收购,人们下河南、奔山东、赴新疆采购棉花进行加工。鼎盛时期,全村有棉花加工机械600余台,有棉花收购加工点7处,从事棉花加工的有700多人,不但解决了群众卖花难的问题,而且大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现在棉花收购、加工已成为该村的一项致富产业。
老寨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樊家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雪魁相配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