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附城村 | 隶属:附城镇 |
行政代码:140524102 | 身份证前6位:140524 |
长途区号:0356 | 邮政编码:048000 |
车牌号码:晋E | 行政级别:村 |
附城村概况
陵川县附城镇附城村是陵川县重点革命老区村之一,早在1938年3月成立了0陵川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位于陵川县西南20公里处,全村有1188户,4115口人,劳力1165个,总面积7.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4亩。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56万元,人均纯收入4380元,是陵川县最大的行政村,为陵川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附城村是陵川县四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商贾兴盛,物阜民丰,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在太行山之南,与河南毗邻,距焦作、新乡、郑州商业都比较近,从县境夺火路徒步一日可达中原,附城北面是潞州(长治市),西南是泽州(晋城),西北是高平市,是晋豫客商往来要冲,也是商品集散地。
附城村县志考证唐武德年间设盖城县,县治设在盖城村,此村因在盖城附近,古称附城,俗名附庸。据有关地方志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上党一带仅县邑以上的城镇就有十五、六处,县邑以下还有不少小的城镇。如在今晋城市境内,除有高都较大的城镇外,还有润城、附城等规模较小的城镇,由此可以推测,《战国策》所言七十城,可能就包括附城镇,村名一直沿用至现在未变。
该村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行政机构之所在地, 1943年11月为加强对敌斗争的需要,0太行八地委、八专署对所辖区域进行区域调整。将陵川县西部和高平县东部,新设立陵高县,陵高县县政府曾在附城村办公,办公旧址现存在。1949年解放后至1958年一直是县三区和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至1983年为人民公社领导机构所在地,1984年至今一直为镇政府所在地,县直许多派出机构也在该村设置。
文化遗存丰,才俊名士多。附城人杰地灵,英才叠出。元代路元尚书,刚果不挠,以路包拯呼之;原山西省委-卫恒青年时代,国难当头弃教从戎,同仇敌忾树帜驱寇;原河南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十八岁投身革命,无懾敌威,抗日县长名振陵高;原安徽芜湖地委副书记李干,过江南下,英勇善战,奋力歼敌建奇勋;原河南新乡市政协副主席张寅生年少博识,谋略超人,杀敌保国,独有建树;陵川第一名0员郭希宗,凤山高小毕业,获泽中学入党,宣传抗日,保家卫国;台湾首富郭台铭之父郭爱物凤山高小读书后,飘洋过海,移居宝岛,秉勤苦耐创业,凭诚信经商;原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韩文洲,文才敏捷,文坛主将,笔力雄厚,多篇名著,彰显全国;现代精英水利工程师张国旗大学毕业后报效家乡,为民找水解困,以身殉职,“红山雨”电影播演全国。历史英杰,虎啸龙吟,爱国精神,千古不泯。
附城村(Fù chéng cūn),位于陵川县西南20公里处,由6个自然村组成。地理位于北纬35º36´–44´,东经113 º06´–12´。北与山后、黑土门接壤,西与夏壁、后山相望,南与鼻良掌、盖城为邻,东与小会、神眼岭相依。总户数1118户,总人口4084人。
附城早有人居,始“村”名之。唐武德元年置盖城县,因邻之盖城,赐名“附城”村,俗名附庸,至今已有1400年。约北宋时扩街成镇,历史久矣。现区域面积7.51平方公里。辖附城(北街、西街、东街、坡底)、村里、河东、佳祥、坡里、赵河6个自然村,为全县最大的行政村,居民主要有回、汉两族。附城居住分散,建国前河东、佳祥、坡里系单列村,1953年合并于附城村。
附城属丘陵地带,气候比较温和,向以农业生存之根本,是陵川境内的主要产粮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驻陵129师的军粮主要供给地。本区域一般年降雨量680毫米,最高1955年达到987毫米,最低1959年仅335毫米,雨量多集中于七、八月间。年平均温度八点五度,无霜期170余天。
附城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北有马鞍山(海拨1150m)作为天然屏障,可抵御冷烈北风;西有凤山,似凤翼保障,整个附城趋西北高,东南低走向,处于两山环抱之中,形成了温和的小气候,冬无大冷,夏无大热。
附城矿藏品种繁多,境内储有煤炭、铝矾土、硫磺、铁矿资源。附城老金沟剖面层是国家珍贵地质遗迹,举世闻名。
附城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有凤山道院、东街会馆,也称关帝庙,各自然村均有庙、阁、堂、楼等文物古迹。
附城是陵川四大古镇之一,因交通而盛,因商贾而名。古时凡泽、潞人流物流南下中原到江浙必经附城而达夺火路工口辗转河南。附城便成为交通要隘,商阜重地,终日车马辐辏,人烟云集。附城三街店铺林立,列肆如栉,因生意而兴隆、财源滚滚。内蒙之皮货商,京津之洋货,湖北的老河口、江苏的掘港,无不知“附庸”。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东街会馆见证了附城几百年的商业历史。改革开放后,附城更益昌盛。进入新时代,煤炭采掘、冶炼烧铸、新型建材、化工产品、农副产品均以村办、户办、联办等形势蓬勃发展,成为农村之经济支柱。
附城自古有先进于时代的文化,宋时凤山红院即为校地,奠定了尚书崇文之基。金元,附城文风蔚起。明清和私塾,书房广建,举人秀才辈出,村村有旗杆院,时时有报喜声。抗战时期凤山小学和设在附城的三高、二高即是文学之地,又是抗战之校。培养出一批革命之骨干,抗日之中坚。民国年间的“皮妞戏”,解放前的“硬撑班”走红一方。附城的民商剧团演员夺魁,演技出众,曾转为县级剧团。老西沟亦林亦文的宣传队多次代表陵川赴省、地区会演,摘金夺银。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体系完善,教育事业发达,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培养了一代代乡间栋梁,报国精英。
附城是重点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的根据地,1927年陵川第一个0员(附城的山后人)曾首先在附城活动。附城是陵川牺盟会的主要发起地。1937年0陵川工委在附城牺盟会中发展路宪文、侯景域加入中国0,并1938年成立了陵川第一个基层党支部。路宪文1943年成为陵川民主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1943年11月,以附城为中心,成立了陵高县、路宪文任县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28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并涌现出了李干、张寅生、李栓义等一批支援全国解放和建设的南下干部。
附城是原省长、省委-卫恒的故乡。卫恒自幼在附城凤山学校读书,聪慧好学,力求进步。在陵川简师毕业后即参加革命。解放后,担任山西省省长,0山西省委-。卫恒把故乡作为其调查研究和了解民情的基地,通过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交流,了解群众生活、群众情绪,为其指导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农业互助组到合作社的建立,从工业生产的恢复到十厂办十校培养人才,从家乡交通到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卫恒都给了亲切的关怀和指导。卫恒同志虽劫难于-,他永远是附城人民的好儿子,是附城人民的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附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2004年以来,附城人民在以秦三胜一班人的领导下,在基层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资,拓宽街道、新建学校;重建凤山道院,修建广场,建设新街,硬化道路,业绩显著;在经济建设方面,建成年产45万吨的现代化煤矿,年产1亿块标砖的新型墙材公司,民营、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0多户。年总收入达到3650万元,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0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人居环境方面,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电话、电视,走上了新农村的康庄大道。被山西省授于文明和谐村的荣誉;被晋城市、陵川县授予先进党组织和红旗单位。
201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附城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附城村附近有田庄全神庙、王莽岭风景区、棋子山、凤凰欢乐谷、锡崖沟等旅游景点,有陵川黑山羊、面羊、清炒野山菌、石头炒鸡蛋、党参炖土鸡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