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冷泉村 | 隶属:两渡镇 |
行政代码:140729102 | 身份证前6位:140729 |
长途区号:0354 | 邮政编码:030600 |
车牌号码:晋K | 行政级别:村 |
冷泉村位于灵石县两渡镇东北部,距镇6公里,108国道隔河而行,南同蒲铁路穿村而过,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421户,1211人,劳力598人,共有耕地1080亩,林地160亩,2007年被命名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9750元。
村党支部、村委会扎实开展组织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冷泉村实现了山、水、田、煤、林、路的综合治理,在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景下,两位民营企业家分别成立了晋达包装厂和杰泰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大力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努力下为百姓营造了一个富裕安宁秀美的家园。
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古称冷泉关,地处晋中盆地南端,是灵石雀鼠谷的北口,三晋腹地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
相传冷泉关是汉初汉高祖为北拒匈奴所设,因冷泉寒冷,又处于雀鼠谷北口,按“阴阳而论北者为阳”,所以起名“阳凉关”。
宋史记载为“阳凉北关”。后因关中有一冷泉出名,后来逐步变为冷泉关。明代记载,关内盈盈居民千家,富商巨贾数不胜数。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四十一卷记载“冷泉镇,在县北四十里,有冷泉北流入汾,镇因以名。灵石口巡司置于此。《志》云:镇有冷泉渡,临汾河,其南三十里有下河门渡,相近又有南山小水渡”。由于冷泉关地处交通要道,便自然成为古代来往商旅的驿站。冷泉关慢慢由最初的军事防御要地演变成商业繁华之地。来往于此的名人雅士留下许多诗句,如: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夜宿冷泉关并留有佳作《寒食行次冷泉驿》,咏介山汾水之秀,春寒禁火之苦,诗曰:
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如今的冷泉村已形成新旧两个村落。新冷泉村在旧冷泉村的山脚下。旧村落东面背靠太岳山,坐落于太岳山余脉高高的山峰上。此峰由两涧深沟中突兀出来,直至汾河沿岸。高耸的城门,由青砖砌筑而成,一层为拱形门洞,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登临其上,汾河沿岸两面峰峦,上下远景,尽收眼底。堡门底道由青石铺设,呈斜坡状直线延伸,形成寨中一条主街道,尽至后山城门。而在纵向街道的两旁,分别建有八条横向的小巷,通过一纵八横把全村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纵向的街道就像蝎子的身子,八条横向的小巷就像蝎子的八条腿。整个村子像一个蝎子,所以人们也叫蝎子村。现在旧冷泉村只住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单身汉和他年逾八十的老父亲。因少有人走过,街道上杂草丛生,房屋倒塌,一片破败景象。只是从“怀仁巷”、“耕读第”、“种德锄经”等砖雕匾额仍能想象到当年村内的热闹场面。冷泉村由一个个独立的小院组成,院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自成一体,只有街巷相连,与其他地方院套院、院连院的格局很不相同。由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村内院落功能齐全,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艺术精美,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惜地节材理念,这对于今天的建筑创作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历史上冷泉村曾经辉煌,但从明嘉靖年间开始日益衰落,到解放初期村里只有三百余口人。随着人们迁离古村,冷泉关渐渐被人们遗忘。现如今灵石八景之首的冷泉村已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相信不久的将来冷泉村定会焕发新貌。
2009年8月22日,冷泉村上榜第三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0年7月22日,冷泉村入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冷泉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8月26日,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冷泉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冷泉村附近有红崖大峡谷、石膏山、灵石王家大院、夏门古堡、翠峰公园等旅游景点,有灵石荆条蜂蜜、灵石油糕、灵石骨累、和和饭、黄条条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