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潘节村 | 隶属:郑村镇 |
行政代码:140521105 | 身份证前6位:140521 |
长途区号:0356 | 邮政编码:048000 |
车牌号码:晋E | 行政级别:村 |
郑村镇辖村,潘节村原名“柏背腰”,因刚在此安家时,所打窑洞洞顶长有三棵柏树而起此名。虽祖辈以农为生,但并非世外桃源,要拿所获粮食到晋城换食盐,到阳城润城地区煤窑拉煤、驮煤,换回生活用品,这就要和外地人打交道。
一次,潘节人到润城腰沟驮煤,路过屯城村,有人问何许人也?答“柏背腰”。听者听成“伯伯腰”,(注:潘节村地处沁水、阳城、晋城之交界,说话发音属这三县的“混音”。即有阳城话也有晋城音。“伯伯”在这地区是对父亲的称呼,并非父亲长兄之意,所以经常弄出误会)便招来十多人追至村外进行了毒打。驮煤者回到村里后全村哗然,怒气冲天,便组织数十人持刀棍赴屯城报复(此村有拳房,大部分人会武术),搅得屯城鸡犬不宁。屯城人吃了亏,便上报县衙,阳城县县衙和沁水县县衙在共同处理该事件时,沁水县县太爷说:“你们的村名可以改一下,全村都姓潘就改成‘潘家村’罢了,省得惹麻烦”。自此“柏背腰”便更名为“潘家村”。
这个村数代以“武”扬名,以“农”为主,不识字,只是口头上往外和后代传村的名字。清朝1850年普查人口,随行来村的人才第一次用笔墨记下了“潘节”村。“潘家”写作“潘节”主要原因是方言所致。因“家”与“节”发音相似,将“jia”发音为了“jie”而误写为“潘节村”,后 “潘节村”即延用至今。
该村位于郑村镇政府东一公里处,侯许路边。东临枣树腰村,西接肖庄村,南至赵庄村,北与兴德村接壤。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辖潘节村,沟东村,新建小区三个自然庄,167户,399人,834亩耕地,属纯农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外出打工为主。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目前没有支柱产业。近年来,借助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新建了100多座居民住宅,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问题,目前新建小区内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群众生活幸福。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9万元,人均纯收入4761元。有村办医疗诊所1所,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379人,达到95%。村内有幼儿园一所,在校学生78人。实现了村通、户通水泥路全覆盖。该村作为沁水县的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多次荣获上级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红旗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潘节村附近有湘峪古堡、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柳氏民居、沁水示范牧场、沁水抗大太岳分校旧址等旅游景点,有沁水黄小米、沁水刺槐蜂蜜、沁水黑山羊、沁水黑木耳、七须黄花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