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玉石沟村 | 隶属:洪水镇 |
行政代码:140429101 | 身份证前6位:140429 |
长途区号:0355 | 邮政编码:046000 |
车牌号码:晋D | 行政级别:村 |
玉石沟村基本情况
村名由来
玉石沟村原先在旧址东村。在建村立庄之际,玉石沟顺沟而进两侧悬崖愈来愈高,沟谷愈来愈窄.羊肠小路也消失在大人小小的山石之中,人们足小心翼翼地踏踩右溪边的鹅卵石走的.石头上长满青苔。一个小心就会滑入水中,刹那间洁凉的泉水就会漫过脚面,并浸湿裤脚。峡谷两侧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百草从生,流水淙淙。这溪水顺着山势忽而汇成池潭,碧绿幽深;忽而聚成细流.清撤湍急,更有纤纤爆布从山崖上垂落,飘飘洒洒.当地人将那水视为吉祥水或神水,说喝上可除百病。据说一到雨季,这悬崖上的瀑布飞流而下.气势恢宏,立身崖下,感受到的正是美猴王端坐水帘洞的美好意境,日之所及,颗颗晶莹剔透约水珠落入玉盘,奏成一首掷地有声的交响曲。沟口处立一村庄,美其名曰玉石沟村。石沟村有民歌所颂:“玉石沟村是好村,龙虎山围了个暗绷绷,人也杰来地也灵,官出三斗又三升。”
地理地貌
玉石沟村驻西北,面东南。西邻本乡上北台行政村.相距0.5公里.交界地“拐上”(因向西北拐弯即到而得名)。紧挨东北方向为井湾行政村,相距也是0.5公里.交界地名曰“五家口”,(传说此地住过五户人家)。玉石沟、井湾、上北台三村以玉石沟为轴心,因地理优势.三村曾合并为玉石沟管理区玉石沟大队,办公地设立于玉石沟村。玉石沟村在民国时期(1935年),玉石沟村被编为玉石沟村。玉石沟村地处暖温带,在本乡气候独侍,曾有“冷东乡,热西河”之说。海拔1178米,我们的主要特色是村前视野开阔,东西中间除了有一条季节河流,还有从东沟沿至曹家烟沟有一条四季常流水的清澈小溪流,传说光绪三年大旱此溪没有断流。
产业经济
玉石沟村位于墨镫乡的最西端,距乡政府所在地大约五公里,全村39户,是一个由原玉石沟东村逐渐搬迁至村西的独立自然村。总人口87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47人。总耕地面积295亩,基本农田面积为178亩.人均土地近2亩。传统的农作物玉米、谷子、小麦〔丙产量低等诸多原因不种有四十余年。高梁、大豆、荞麦、筱麦、糜黍、土豆等.其中由于科学种植。加之化肥农药之作用.玉米、谷子、土豆均产最为高产。在历史上除了农业之外,村民还种植过蓝(俗称罂粟》,为外地商人供果实戏果壳。从事编苇席,特别足长辈白风云做的一手好雨伞并把手艺传于子孙。他们还擅长做皮鼓〔俗称鞔鼓),后来学会了照相。玩弄火枪驱赶山害,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尽做有益之事,由于在当时技艺独特.被墨镫公社工业公司聘用去当师傅。
人口姓氏
玉石沟村有白、张、李、史、田五姓氏。白姓家族最大,有30户人家,张姓次之,李姓、史外、田姓随其后。
白姓迁入下石沟村的时间大约在清嘉庆20年(公元1815年),由愉社白村迁来,因无家谱,始祖何人无人考证,已传六代人氏。后因灾荒战乱,此地人多地少,遂有白姓迁至愉社柳泉,左权县的羊家蛟连壁村(大坪),洪水镇的白和、青翠脑村,墨镫乡的新村村。
张姓是从墨镫的西岭迁入一户。始祖张大仓,其子张俊宏(小名张猪成〕。生有五子二女。另一张姓是从石门乡迁来的张唐,因其了张振华在木村教书后落户于此。张振华与雁过街村李焕娥结婚育有二子二女(张玉宏,张志宏、张凤平、张淑萍)。
田姓一户,因母改嫁至此,从柳泉随母亲改原姓,户主田来贵育有三子一女.
史姓一户因母后嫁至麦界岭。1958年小村并大村从麦界岭搬至玉石沟,未改李姓,还姓原姓。
李姓一户均因1958年并村搬来,户主李重阳,其子李书庆育有二子二女。
玉石沟村荒山荒林面积十分广阔,村前河滩杨柳成行,山前坡后林木茂盛,森林面积400亩,耕地面积295亩.共0.82平方公里。
2020年8月,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玉石沟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玉石沟村附近有太行龙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武乡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等旅游景点,有潞绣、油钻沙小米饭、功臣长寿宴、武乡枣糕、武乡有机小米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