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冯村村 | 隶属:兰江街道 |
行政代码:330281003212 | 身份证前6位:330281 |
长途区号:0574 | 邮政编码:315402 |
车牌号码:浙B | 行政级别:村 |
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 |
冯村位于兰江街道南部山区,距街道5公里。旧名诸冯,为明朝文字学家赵伪谦故里,村无冯姓,因境内有诸冯灵源山葬赵氏衣冠冢,故名冯村。东接梨洲街道箬岙村,南与梁弄镇湖东村为界,西毗上虞市永和镇,北贯凤亭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总户数602户,常住人口2020人。现有耕地面积1008亩,山地面积7000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402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35万元,工业总产值1368万元,年集体可用资金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105元。境属丘陵地貌,群山环绕,岗峦连绵,有多条山溪迂回,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10℃。无霜期220天。土壤有山地黄泥土、红泥土、石砂土等。
【村史沿革】宋至清代属双雁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凤亭乡第五保,1950年为凤亭乡五村,同年4月划入梁辉乡,1956年为梁辉乡第一高级社,1958年10月属环城公社梁辉管理区,1961年分为梁辉公社梁一、梁二、梁三、梁冯大队(简称四梁冯),1965年划入长丰公社,1966年更名东方红大队,1981年改名为长丰公社冯村大队,1983年更名为长丰乡冯村,1992年5月属肖东乡冯村,1994年肖东乡撤乡建属肖东镇,2001年9月属西南街道,2006年1月更名兰江街道冯村。
【产业经济】 农业生产有少量水稻,有毛竹、竹笋、木材、果木等山林资源,番薯、玉米等杂粮,耕地少,以山地旱作种植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耕作、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发农林资源,发展竹笋山基地,目前年产竹笋300万斤、毛竹250万斤,利用自种雪菜和竹笋,实行联户规模生产“冯村笋干菜”,统一注册商标和许可证,成为余姚著名特产。有15户村-户经营的桂花、茶花为主的花木基地。村办工业有塑料加工等小产业,有民营企业5家。目前,全村从事农工贸综合性的从业人员1800人。
【社会事业】 明清时期有私塾,民国时期在赵氏宗祠办学校。上世纪六十年办有村校1所,现因教育网点调整并入肖东第一小学,村民重视子女培养,每年在余姚中学都有村民子女新生录取,有高等学校在读学生32人,涌现出留学生和研究生多名。目前,98%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有12个频道,有村卫生室1所,超市1家,烟酒百杂店10家,形成花墙门小集市。
【村镇建设】 冯村旧时交通封闭,出门爬岭,解放后经过多年“通路工程”建设,目前各自然村都通水泥路面,有村道6条,唯一联通山外的金沙岭,在市、街道支助下砌浇成水泥路面宽6米,长4.2公里石冯公路,延伸到乌丹山宽7米长1.5公里村级公路。原小学校舍改建办企业,赵氏宗祠改建村办公驻地,村民房屋规划整齐,供电照明、环境卫生纳入规范化管理。喝着自流入户的溪水,灯亮,路宽,青山绿水。
【一村一品】 冯村笋干菜。利用山地竹园,建立多个竹笋基地,盛产冯村笋干菜,获宁波市农产品名牌,目前竹笋销往美国。
【发展特色】利用山地溪流自然景观,结合靠近城区的地缘,发展旅游业,山坡造田,发展花卉,开发“农家乐”、“度假村”。
【风景名胜】 诸冯古村。为余姚南宋时期古村落,现有明-古赵先生故里碑、300至600年的古樟群、赵氏宗祠、灵源山、灵源泉、清贤岭、清贤庙、考古台、乌丹山航标(高峰)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桃花岭。清光绪《余姚县志》载:“乌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与上虞接,峰特秀,望之似笔,航海者视为指南。”又载:“外桃花岭处桃花岭北,在县南四十里,下有桃树约数围。”地处背山面海中深岙,世外桃源。
【历史名人】赵撝谦(1351-1395),讳古则,字撝谦,号考古,双雁赵氏第十二世孙,我国元末明初教育家、古文字学家,在姚城笋行弄内有“明考古赵先生祠”,为市级文保单位,冯村有灵源山、考古山,是海南省文教事业的开拓者,国史称誉他为“海南夫子”。
【发展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利用山水资源,实施“文明建村”、“生态强村”战略,开发竹笋等农林特产,计划投资250万元,整治溪流石砌3.5公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
电话:0574-62590592
传真:0574-62590280
地址:冯村上冯村
冯村村附近有瓜瓞亭、张启钊旧宅、五金墩古墓群、朱家大厅、丹山赤水等旅游景点,有余姚笋干菜、余姚杨梅、余姚皮蛋、余姚咸蛋、余姚甲鱼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