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磨刀桥村 | 隶属:兰江街道 |
行政代码:330281003202 | 身份证前6位:330281 |
长途区号:0574 | 邮政编码:315402 |
车牌号码:浙B | 行政级别:村 |
人口数量:约4900人 | 人口密度:2450人/km2 |
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 |
【村史沿革】 元元贞元年(1295)沈氏任职余姚州事,迁半霖筑乌楼村落定居,相继卢氏受功封慧江侯入姚,自天台迁余姚半霖筑卢宅。沈、卢两族宦官、布衣耕读传家。元代为姚城西南隅高谊坊,明代属双雁乡一都,清承明制,民国十七年(1928)为余姚县第一区南雷乡。1950年为城南区南雷乡第四村,1956年为明伟乡荣伟高级社,1958年10月为环城公社十八大队(营)第四、五小队(连)。1961年为城南公社荣伟大队,1981年改为环城区城南公社磨刀桥大队,后改称村,1992年5月为余姚镇城南办事处磨刀桥村,2001年4月为西南街道磨刀桥村,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磨刀桥村。
【产业经济】 境域地处姚南山区北麓,最良江南岸,地势平坦低洼,江河纵横,土壤呈酸性,青褚泥为主,略有沙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宜种水稻。旧时地处城郊,外来手工业作坊较多,明清时期始沿半霖古道,倚山河岸边,手工业作坊遍布,商贸业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村办胶木、预制加工、造纸、纸箱等工业。现有村工业园区1个,企业85家,商贸等第三产业工商户125家,70%村民务工经商。
【社会事业】 自古以来,有“半霖文化”美称,“姚江书院”名闻浙东。解放前兴办私塾,解放后办冬学、夜校、扫盲等教育设施,现在对本村子弟实行奖学金制度,形成读书学风。解放初有业余剧团、俱乐部,现有村文化1座。计划生育率100%,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村民92%,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80%。
【村镇建设】 解放前自然村较多,村落分散。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区向南拓展,形成南雷路,目前已建成河西新村、泥路畈、小庄农民住宅新村三个,村民集资建集点二幢,全村现已融入江南新城市区。
【发展目标】 制订《磨刀桥村2006--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具体目标: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人均村级可支配资金860元,家庭网络普及率90%,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城中村改造率100%。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户卫生普及率100%。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秩序井然,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计划生育教育普及率100%,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近期通过2-3年努力,率先建成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电话:0574-62700144
传真:0574-62700144
地址:谭家领西路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