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合一村 | 隶属:曕岐镇 |
行政代码:330212100 | 身份证前6位:330212 |
长途区号:0574 | 邮政编码:315000 |
车牌号码:浙B | 行政级别:村 |
合一村又名合岙李家,村民多以李姓为主,现有居民户数1063户,人口2663人,其中李姓人家约占九成。
相传在500年前的明朝中期(准确年限无从考证),两位李氏先人分别从福建罗山青田县和奉化溪口松溪落脚到当时还荒芜人烟的海边山岙,以打渔(下泥)、斫柴和种田营生。其中原籍福建的李氏先人居住在山岙的上方,因山上常年有一泓瀑布落下,该地遂之称为“白水”。白水李氏世代以捕鱼下泥为主业,后人在村中建立“睦九堂”,俗称里祠堂。而另一位李氏先人,因居住在下山,地名为“坎下”,历代半渔半耕,村中建有“观景堂”,俗称外祠堂,与里祠堂遥相呼应,至今已繁衍子孙27代。
几百年来,两支李姓家族同住一个山岙,同饮一条溪水,联姻婚嫁,相互来往,和睦相处,形如兄弟,外人很难区分出此李与彼李,统称为合岙李家。
从地形上看,合一村背倚尖山,南傍大牯牛山,东有庙山,地势西高东低,岙形恰似一只笨头,从老村“白水”向外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象山港口的大门与小门,进出港口的货船渔船尽收眼底,因而文人墨客留有“”的佳句。每当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升起的时候,合一村民可以享受到第一缕阳光。
合一村依山傍海,自古以来有三大特点,一是缺水。因岙身较短,上游来水不多,故长期受缺水困扰,过去如十天半月不下雨,村民生活用水就成问题,故有“有女嫁合岙,铜调嫁两套,大一套小一套”之说。每逢干旱,村民为水源屡起纷争,清朝末年,与邻村之争小官司一直打到县府。二是人多地少。绝大多数村民没有或少有耕地,依靠下海捕鱼可海鲜换取大米,可谓“下泥篮当米缸”。每到寒风腊月的冬季,是村民一年中最难渡过的时光,谚语“春发作,夏财主,秋落魄,冬讨饭”真实地反映出合一村渔民的生活境况。由于缺少田地,土地相对较多的村民就被称为财主。在解放后土地改革划分成份时,合岙的地主或富农拥有的土地还不如瞻岐的上中农多。三是海产品丰富且新鲜。合一村一出村庄就是海涂、海洋,几乎每个村民都会下泥可海鲜,捕鱼的方式有小钓船捕鱼、涨网、串网、撩篰、扳罾、拗夜、絷网等;“下泥”的项目有可青蟹、望潮、撮泥螺、蚶子、腾沙蟹、蛏子、踩麦鱼、蛤皮等等,随潮起潮落作业。旧时,合岙闹市城门头设有潮水市,一天两潮,海鲜应有尽有。据老人回忆,民国时期城门头开设两处渔货行,城外一家叫外爿行,城内一家叫里爿行,专门经营海鲜。海鲜上市时,许多行贩肩挑篰篮,脚底生风,叫卖瞻岐街或去天童街、大嵩街销售。合岙海鲜由此闻名遐迩,鲻鱼白虾、青蟹望潮等是合岙海鲜物产,其中有一碟“麦鱼烤乌葱”的菜肴更为脍炙人口,可谓特产中的特产。说起此菜,这里还有一则真实的事故。一次,京剧名演员筱毛豹到合岙演戏,主人拿出了“麦鱼烤乌葱”的家乡小菜待客,客人吃之津津有味,终生难忘。几十年后,该客人故地重游时,毫不客气地点名要吃此菜,因一时叫不出菜名,就闹出了“松毛丝烤小鱼头”的笑话,成为村民饭前茶后的谈资。
合一村现存三处“各胜古迹”。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清水从山腰的悬崖绝壁上奔泻而下,瀑布落差达几十米,这就是著名的“白龙潭”,当地人俗称“漏水岩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上造起了尖山墩水库后,白龙潭瀑布常年不息属合岙“第一胜景”。生长于村北的庙樟树基本上与村庄同龄,也有500年左右历史,粗壮的树干必须由5个成人才能合抱,虽饱经风霜,而今仍盎然生机,它是村落变迁的见证者,现被文管部门列为古代名木。此树与邻村卢一村共有,且是两村的分水岭和界址。84年前,李卢两姓合作在庙樟树以北的山岗上合建一座合岙庙,在逢年过节或大型活动时共用,庙宇造功考察,十分气派,内设大舞台、中堂和月楼等,旧时每逢祭祀活动和唱大戏,这里热闹非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建造学校而拆毁,庙樟之称也由此而来。“城门头”则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古迹。紧靠海边的合岙李家村,清朝中期村庄已形成相当规模,为防止海盗侵袭,在村庄沿线用石块叠起一堵高约丈余的城墙,村中则立一道城门,清朝同治年间,李姓中字代进士李时会第4子李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后高中举人和进士,官居江南徐州府萧县令,还代理过科举考试主考官之职,后衣锦还乡,经朝廷准允,在村里主要通道城门头立一牌坊,-“恩荣”两字,此牌楼现虽已被毁,但城廊尚存。据传,因李烜为官期间治理有方,皇恩浩荡,特赐其三件宝,即两双玉筷、两只玉杯和一件称之为“咚嘭“的金属响器,祠堂内允许设立“肃静”、“廻避”的硬脚牌。
合一村虽地处沿海山旯,但水陆交通比较便利,旧时合岙李家陆地通往外面主要有二条道路,一条是村西通向瞻岐的牯岭,第二条是经卢家村走郭家岭通往镇海的慈岙三山方向,另一条走前门经柏树路通往张家面(今岐下洋村)。水路可在象山港撑船,内可取道大嵩江抵达大嵩、塘溪等镇乡,外可乘船到象山、舟山、六横。
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世代李家人曾多次筑塘,向海要地,与卢家人合伙先后筑起了柏树塘、松树塘、永兴塘,清朝同治年间,合伙筑成了永成塘东塘,民国时曾筑建过万年塘,后因质量不好,经受不住海潮冲击而倒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重要股东之一的合一村,与兄弟村一起筑起了红卫塘,又在古万年塘旧址,建成了联胜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当时的村支部书记李谟德为首的合一村,单独围建合兴塘,围海造田500亩,开创了村级围海造田的先河。1982年10月1日,是合一村村民难忘的日子,这天合一村合兴塘关塘缺,同时能容纳1000多人的村影剧院落成,加上国庆节,三喜临门,合一村张灯结彩,2000余群众普天同庆,喜气洋洋。围海造田使该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合一村人民愚公移山的精神。
合一村解放前属镇海县三合乡,建国初期仍属镇海县,李家、卢家两村组成了合岙乡,李家建立白水和坎下两个村。1953年3月区划调整时,为方便行政,合岙乡划归鄞县。1954年初级社时,建立了公利、胜利、民益、合益、合胜、合民、同星、公益等社,1956年6月,撤销合岙乡,并入瞻岐乡。同年,高级社成立,合星、合益合并为合益社,民益、合民合并为民益社,胜利、公利、公益合并为公利社;1958年,旭光人民公社时属第一大队(合岙管理区)合一耕作队;1961年瞻岐公社成立初期,李家有白水、公利、合一、坎下4个小大队,1968年4月白水等4个小大队合并为一,称为合一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建立村委会,属瞻岐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属瞻岐镇。自1968年至今,合一村(大队)历届党支部书记均为李姓人氏,分别是李鼎富、李庆如、李谟德、李松天、李松瑄、李慈华、李亚康、李广仕和李德方。
或许是多吃海鲜的缘故,历代合一村人都比较聪明,涌现出了许多人才。如明清科举时代的进士、举人、秀才和建国后的大学生,除比较著名的有清朝乾隆年间的李时会、李烜父子为进士和举人外,还有许多因故没有中举的秀才。传说,清朝后期,合岙有一李姓秀才,在科举考试时把一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尽显才华,主考官不信乡间有此贤才,遂召来面试,由于乡下人初见世面,与大官面对面时竟答不上话来,还尿了裤档,为此主考官认为该文章为抄袭,以舞弊论处。若干年后,合岙有一农妇到杭城道台衙门为女佣,一日,女佣烦请老爷代写一封家书,老爷听了叙述后写了短短8个字以作家信。合岙的女佣家人收到家书因读不懂信中内容,于是便请李姓秀才解读。该秀才不仅详细解释了信中所述内容,还应户主要求,回了一封内容于之相对应的书信,所文仅用了12个字。信至杭州,女佣即请老爷解读,老爷一看,追问此信系何人所为,女佣答曰为某先生,爷遂惊呼屈才。原来该道台老爷就是当年的主考官,当他看到女佣的家信仅比自己多了4个字,且言简意赅、书法流畅,方知当年冤枉了李某,埋没了人才。
合一村第一位大学生叫李兴禊,系全国即将解放之前大学生,是原宁波市副市长钱念文的学生,在校时接受了地下党的教育,后参军北上,现为离休干部、高级工程师、中国数控行业技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合一村先后有200多名农家子弟跳出农门,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成为远近有名的“秀才村”,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该村向社会输送了一批人才,如李科忠,0江北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李松召,西南铁路局隧道二处-;李信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某部营长,战斗英雄;李益,中央外事办公室某处长;李永明,鄞州区教育局局长;李永伟,0鄞江镇-;朱明夫,杭州市城建局干部;倪春海,中国人民银行监督委员会综合处处长等等。
如今的合一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旧时的“吃水难”问题早已成为历史,村民上游的两座尖山墩水库和大闸门水库,常年免费供应清洁的水源。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村民安居乐业。尤其在2005年起滨海开发后,合一村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块热地,村容村貌变化之快,令人叹为观之。进入村中的主道,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村级街道的繁华程度几乎能与镇级街道相媲美,村居逐步趋向城镇街道化管理,全村共划分为白水、前山、城墩、紫路、人和、江南和迎宾等7个小区。村内银行、菜场、商店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俱全,620路和601路公交车直通村口,村民出行十分方便;村庄门前山上的一座公园,成为日常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村民们尽情享受着社会文明带来的硕果。
合一村
地址:江南小区217号
联系电话 88308082
传真:88308464,88608394
合一村附近有宁波博物馆、梁祝文化公园、五龙潭风景区、宁波海洋世界、天宫庄园等旅游景点,有鄞州蔺草、朱金木雕、邱隘雪菜、樟村浙贝、大雷黄泥拱笋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