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2]
41、彭墩村
  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距荆门市城区中心15公里),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320户1159人,耕地9511亩,林地377亩,水面2700亩。自2003年起,彭墩村与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村企结对、产业联姻,走村企共建共赢共同发展之路,以种植蔬菜、水稻和养殖肉鸭、蛋鸡、水产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现代休闲农业,建设宜居村庄,极大地推动了彭墩经济快速发展,使
42、光明村
  2008年9月6日,光明村被确定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1月30日正式动工开始建设。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切实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打造亮点、连片推进”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城乡和谐,努力打造了具有湖南田园风光、乡村旅游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第一品牌”光明村。目前,光明村在完善基础
43、社溪村
  社溪村地处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西北方,总面积2.3平方公里,下辖东面头、老屋、下廊、杨屋、东一、西二、宝岗等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130亩,其中水田1400亩、山地400亩、果林地330亩,鱼塘面积750亩;总户数345户,总人口1495人。201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8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660万元,农业产值62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0多万元,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
44、龙岩村
  长福村,森林面积356公顷,是龙眼古树名村,为更好地保护悠久历史的古树和精品果树种,长福村请林业部门给百年以上的龙眼树按年龄大小进行标识标签,挂上了古树名木保护牌,建立档案,进一步扩大悠久的龙眼历史文化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村里制定了“生态建设村规民约”、“诚实守信村规民约”、“生态种植办法”等,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长福村还以龙眼产业为带动,大力发展其他“城郊型”经济,在村外建立长年蔬菜生
45、清湖村
  清湖村,森林面积475公顷,已实现了“一座村庄一座绿岛”的园林美景,村在林中、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村内建有戏台、蓝球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且形式多样;清湖村生态产业兴旺,大力推广“猪-沼-果-灯-鱼”等生态模式,建沼气池,建生态鱼池等。果园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延长水果产业链。清湖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广
46、道家村
  道家村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林业特产多,如马尾松、红黎木、大红菌、玉桂、沙田柚、松脂等。利用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4A级梧州市石表山风景旅游区坐落其中,旅游业年产值1500万元。道家村历史悠久,是历史名村。现村中尚存多处文物古迹,隋时护城河、唐时通济桥、清时福隆庄等仍保存良好。村庄古树繁多,传统的居民建房都与生态果园、花园的建设相结合。村民具有良好的生态文化传统,
47、茶竹村
  茶山竹海街道是我区的旅游特色街道,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茶山竹海景区。而茶竹村则位处茶山竹海景区核心区,辖区内5000亩连片茶园成团成簇,2万亩浩瀚竹海幽深迷离,茶竹共生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加上境内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值达每立方米28400个,故有“天然氧吧”之称。同时,茶竹村人文景观众多,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影片《十面埋伏》国内唯一外景拍摄基地、“永川秀芽”茶叶科技观光示范基地、古寨遗址天堡寨、
48、睦和村
  睦和村常年绿树成荫,花果飘香,优质龙眼、荔枝、枇杷、柚子、柑橘等名优果树遍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村容村貌别具一格,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强,曾荣获重庆市“卫生村”和涪陵区“卫生村”光荣称号。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相传当年杨贵妃喜食的荔枝就产于此地,同时也是涪陵龙眼的故乡,全村百年树龄以上的龙眼古树有数十株。该村以赏花品果,休闲观光为特色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旅游强村,产业富民”的发展之路。成功举办
49、四民村
  四民村抓住长江沿岸生态屏障建设的机遇,全村成片造林660亩,改造低效林500亩,库周及道路两旁栽植生态景观树13万余株,在生态环境治理和改造方面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72%。在生态产业方面,四民村大力发展林果业、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多个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该村以樱桃产业、两用竹笋基地、流水养鱼池、巴马香猪养殖基地为主的农林产业发展,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成为当地生
50、阴平村
  阴平村森林覆盖率达69%以上,植被物种丰富,境内有珍稀的珙桐、水杉等国家级保护植物。该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打造农家乐、庭院林果、稻田养鱼等产业,修建排污管网、沼气池,添置环卫设施,“四化”庭院,美化环境。通过大力发展养兔业、庭院林果业、新建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园、稻田养鱼基地和发展农家旅游,按照“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产业先行,大户带动;-项目,整合资金”的思路,促进了全村特色农业大发展。弘扬生态文
51、咎落村
  咎落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为红桦木和冷云杉。该村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主要核心部份,辖区内有著名风景区神木垒、神仙池、万亩林地、高山杜鹃、帕格拉神山,形成了森林、草甸、雪山、溪流为一体的原生态风景。该村有着丰富独特的文化生活,男女老少能歌善舞,以原生态的嘉绒藏族文化为主,以锅庄为主要形式的节目多种多样,“天鹅抱蛋”更是别具一格。一到节假日和旅游季节,勤劳朴实的男女村民身着盛装,用家乡
52、显龙村
  显龙村经过二十年的生态恢复,森林覆盖率达94.8%,该村物种特别丰富,为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常绿阔叶林带,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40余种,如中华双扇蒴、桫椤、红豆杉、云豹、白唇鹿等。野生药材如天麻、黄莲、灵芝草、等850余种。在农业生态保护上,把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发展相结合,种植的蔬菜瓜果,全部施用有机肥灌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以生态文化为载体的各类民间活动、节日活动日益深入到日常生活。
53、云凌村
  云凌村地处于新民场镇的中心位置,位于红东路旁,这里是一个环境优雅,花香醉人的地方,全村总面积达4298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584亩,辖16个社,全村总人口达2458人,总户数为858户,其中中-员为69名,党小组9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收入来源主要是是租金、务工、种植。村民人均年收入14200元。全村主要特色是鲜盆花产业,其鲜盆花规模2000余亩。云凌村曾先后获得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54、角半村
  角半村生态环境良好,全村人民生态保护意识强,祖辈遗风亲近自然,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林木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近年来结合新农村建设,四傍植树工程,经新农村建设农房风貌改造,全村各农户以林果树和观赏树及花草相结合的种植方式进行村庄美化,村庄农房四边空地应栽尽栽。村内无工业污染,农业不乱用农药、化肥,人畜粪便通过沼气和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生活垃圾集中清运无害化处理。每年举办一届的樱桃节通过各种方式弘扬生
55、月湖村
  月湖村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东北角的高原淡水湖“月湖”之畔。村南是万亩纤络交错的山村田野,村西北边靠青山绿树(西南风水岭),村东边是形似弯月的湖,湖中有六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湖水清澈,盛产鱼虾,水生植物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村拥有大小天然湖泊20余个,水域面积6622亩,其中月湖水域面积4460亩,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1060株,森林覆盖率达75%。该村具有浓郁的西南民族文化特色,
56、才召村
  才召村路净化,推行长效卫生管理机制,确保制度、人员、设备、场所的落实,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村内实现“三净、五无”的要求,即街净、院落净、厕所净;无杂物乱摆、无乱搭乱建、无垃圾乱倒、无脏水乱泼、无禽畜乱跑。搞好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绿化面积占村总面积的40%以上。做好“四保持”:一是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各家户房前屋后及周围为小卫生区,由各家户经常性打扫;公共场所大卫生区由村委会领导轮流带头每星期组织村民打
57、六营村
  六营村绿化覆盖率高,是全省“三化一片林”项目实施村。生态产业兴旺,文化积淀深厚。除传统粮食作物外,还种植辣椒、苹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注重生产“绿色环保农产品”,主导产业以泥塑工艺品生产为主。全村300户,有1000多人从事泥塑生产。村内建起了民俗艺博园,园内集生产、展示、演艺为一体,有“中国泥塑第一村”的美称,形成民俗观光游。六营泥塑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塑马、泥塑
58、七工村
  七工村位于瓜州县南岔镇西南,建成农田防护林500亩,村庄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新建41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10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中心,各村民小组还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体育比赛、书法绘画展、专场舞会等活动,组建了秧歌队、文艺队等丰富了民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文体活动不下40余场次。该村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
59、龙勒村
  龙勒村位于大漠深处的古阳关脚下,距敦煌市区60公里。全村97户,人口335人,人均年收入11690元。龙勒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阳关葡萄沟为主,以阳关文物遗址、野麻湾自然风景区、葡萄长廊、飞天科技生态园等为辅的旅游格局。境内阳关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甘肃最大的民俗博物馆。通过营造绿色通道4.4公里,农田防护林带24公里,使林木覆盖率达到60%。村里农户已全部住
60、苏尔吉村
  一、基本情况苏尔吉村属浅山地区,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291户,1213人,汉藏两个民族,劳力640人,耕地面积2612亩,人均耕地2.15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960元;2006年6月被农业部列为新农村建设联系点,2007年被西宁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9年元月被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授予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二、工作状况—
61、塔尔沟村
  塔尔沟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民族村,民风淳朴。这里四面环山,山上云杉、桦树、沙棘、青杨、落叶松等绿树成荫。在党委政府及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塔尔沟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狠抓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形成了环境优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文化书屋建设、农村厕改项目、危旧房改造项目等,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
62、沙湖村
  沙湖村位于青铜峡市最北端,是一个移民村。自1995年起,历时五年,在原有绿化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建成农田防护林网81.3公顷,栽植各类树木2万余株。深入开展中德植树造林项目和生态农业种植,现已形成森林面积81.3公顷。利用200余亩鱼池和苇湖新建集垂钓、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建成了以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为核心,集自然保护、生态景观、生态人居、环境保护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生
63、江根科克村
  和布克赛尔县是英雄史诗《江格尔》史诗的发源地。江格尔村居住着世界上演说《江格尔》最全面的加•朱乃老人和他的弟子们,演唱江格尔人数达215人。目前村里有105户381人,其中蒙古族325人,哈萨克族56人,人均收入6800元。江格尔村北面有赛尔群山,南面有哈同山,并有大量的雪山泉水,自然景观优美。全村累计完成绿化300亩。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和国内外专家学者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