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淘宝村[21]
801、许厝村
  许 厝  南宋开庆年间(约1259年),福建莆田许姓到此定居,随后,吴、朱等姓陆续迁入,因村落以许姓为主而得名。1938年,许厝和李厝宫合称敦睦乡。1949年12月,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建睦乡。1950年,建睦乡和槐泽乡合为槐睦镇。1952年,许厝、李厝宫和神州合称建华乡。1953年,许厝和李厝宫合称李厝乡。1956年,槐泽、许厝、李厝宫合称槐泽乡。1958年,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105团。1
802、槐泽村
  槐 泽  槐泽与槐东原为同一村落,古称上王或王厝。南宋末年(约1276年),福建莆田王姓为避“景炎”之难迁居到此,后张、杨、李诸姓陆续迁入。1938年,因传有“北宋王佑手植三槐,兆其后代显贵”之事,取“槐庭遗泽”之意,改称槐泽。槐泽商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时,这里已经是活跃的市集,称“市内埠”。清康熙年间,卡路下设有货运码头,商船来往香港、泰国等地。清嘉庆年间,两院祠内设有义塾,这也是当时全县的几所
803、槐东村
  槐 东  槐东与槐泽原为同一村落,古称上王或王厝。南宋末年(约1276年),福建莆田王姓为避“景炎”之难迁居到此,后张、杨、李诸姓陆续迁入。1938年,因传有“北宋王佑手植三槐,兆其后代显贵”之事,取“槐庭遗泽”之意,改称槐泽。槐泽商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时,这里已经是活跃的市集,称“市内埠”。清康熙年间,卡路下设有货运码头,商船来往香港、泰国等地。清嘉庆年间,两院祠内设有义塾,这也是当时全县的几所
804、立德村
  立 德  北宋元丰年间(约1084年),福建莆田杜姓及朱、蔡、杨、许、陈、李六姓到洲头、坟埕创村定居。1938年,下王、坟埕和洲头合称德邻乡,意即“以德为邻”。1950年,下王、坟埕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2年,神州自德邻乡拆出。1953年,德邻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6年,建阳、德邻合称德邻乡。1958年,德邻称104团。1959年称德邻生产大队。1963年,神州从德邻拆出。1993年7月,德邻
805、槐南村
  槐 南  北宋末年(约1125年),福建莆田王姓迁居到此创村,因聚居地以王为主姓,故称下王。1938年,下王、坟埕和洲头合称德邻乡,意即“以德为邻”。1950年,下王、坟埕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2年,神州自德邻乡拆出。1953年,德邻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6年,建阳、德邻合称德邻乡。1958年,德邻称104团。1959年称德邻生产大队。1963年,神州从德邻拆出。1993年7月,德邻管理区分拆
806、程洋冈村
  程洋冈程洋冈古称凤鸣冈、凤冈或凤岭,唐代以前这里原来是韩江出海口的岛屿。后改称程洋冈,意取海中之山冈;又称大梁冈,意即泥沙堆积成陇,状如大梁。南北朝时已有正常民居。初有浪俚及僚人聚居,继有柯、钟、黎、麦、詹、洪、翁、梁、郭9姓到此定居,现仅存柯姓后裔,其余8姓只存遗址。宋时,陈、黄、蔡、郑、许等姓陆续迁入,明时,林姓迁入。1936年与管陇、窖东、窖西合称程洋冈乡。1946年属莲中乡。1950年属维
807、窖西村
  窖 西  古与窖东合称窖美,因宋代此地有窑窖烧缶、景色别致而得名。相传宋时已有吴、李二姓在此居住。明万历年间(约1600年),戴姓自潮州归湖迁居到此。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窖美以村中山丘为界分拆为东、西两村,因处西面,故称西窖。1936年属程洋冈乡。1946年属莲中乡。1949年改称窖西。1950年属维新乡。1952年,与程洋冈、窖西合称程美乡。1956年属程洋冈乡。1958年属111团。
808、南湾村
  南 湾  明弘治年间(约1500年),林姓自饶平汫洲迁居到此,随后,张、陈、绍、翁等姓陆续迁入。古与北湾、东湾为同一村落,称三湾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湾村改称湾兴村。1914年,湾兴村分拆为南湾、北湾和东湾三村。1946年属湾渡乡。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与南份合称101团。1959年,称南湾生产大队。1984年,南份
809、北湾村
  北 湾  明朝中叶(约1500年),吴、陈、郭诸姓到此定居,后周、李等姓陆续迁入。古与南湾、东湾为同一村落,称三湾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湾村改称湾兴村。1914年,湾兴村分拆为南湾、北湾和东湾三村。1946年属湾渡乡。1950年独立设村。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与南份合称101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北湾位于莲下
810、东湾村
  东 湾  明朝中叶(约1460年),福建莆田马、丁、洪等姓到此创村定居。古与南湾、北湾为同一村落,称三湾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湾村改称湾兴村。1914年,湾兴村分拆为南湾、北湾和东湾三村。1946年属湾渡乡。1950年与海后、北村、南份合称四联乡。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与海后、北村合称103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811、海后村
  海 后  相传明末(约1630年),福建莆田崔、沈、银三姓到“风飞陇”之南定居。清康熙年间,南洋许厝许姓迁入,在“风飞陇”南北各建一座大谷仓,此为南仓,后改称南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因村临南海,改称海后。1946年属湾渡乡。1950年与北村、东湾、南份合称四联乡。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海后、北村、南份合称海后乡,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海
812、永新村
  永新村简介 永新村位于莲上镇南部,下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国道324线贯穿村东西,总面积7.69平方公里,总人口17093人,其中农业人口15501人。农业种植有水稻、玉米、地瓜及各种蔬菜、瓜果等。工业门类有塑料、南金、印刷、造纸、工艺、五金等。商贸业以市场为依托的经营活动较为活跃,各类商品购销两旺,文化建设方面,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打造具永新特色的传统民俗动物舞蹈——鳌鱼舞,并申
813、涂城村
  莲上镇涂城村,位于澄城以北6公里,东临黄厝草溪出海口,西倚南峙山麓,国道324线横贯全境,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居住面积1.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972亩,山地3200多亩,总人口近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0多人)。分设十个行政连片,33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99人。党员人数345人,分设十个支部,村两委成员12人。是澄海区人口多、规模大、地理位置优越的纯农乡村之一,既是侨乡又是革命老区。
814、竹林村
  竹林村位于澄海区莲上镇中部,南与永新村相邻,西、北与兰苑村相邻,东至盛洲村。先人于南宋末年从福建莆田县移居海阳县苏湾都莲阳中乡,定居于此,并定名为竹林村。19世纪本村重建两个自然村分别为梅林村、松林村,三村统称为竹林村。本村至今户数已有1271户,其中农业户数1143户,非农户数128户;全村总人口数为5395人,其中农业人口5147人,非农业人口248人。全村占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居
815、兰苑村
  兰苑村基本情况 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位于国道324线两侧,离澄海区5公里,总人口4034人,934户,土地面积1356亩,其中水稻面积656亩,低畦田开挖鱼池面积180亩,蔬菜区面积285亩。目前全村有30%的农户劳动力从事种植蔬菜和养鱼、养鹅、养鸭等。2009年度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454万元。九三年以来,村经联社已开发为工业区的土地面积235亩,现有兴洋建筑构件工程有限公司、广鸿达纸业有限公司、
816、上巷村
  上巷村概况 上巷村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居莲上镇集镇中心,国道 324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村耕地面积968亩,其中常年蔬菜 耕种面积455亩。全村现总户数588户,总人口2479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人。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党政领导班子承先启后,与时俱进, 在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共同支持配合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全村干部群众,务实拼搏,积极进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817、南徽村
  南徽村位于澄海城区北面7千米处,国道324线穿村而过。宋庆元年间,先祖从福建莆田到此创村,原为北李、北朱两村。1937年李朱杨三姓合并,取北李南沙公与北朱徽国公之首字称南徽。原属饶平县苏湾都,明嘉靖四十二年属澄海县苏湾都,1921年属苏南区,1958年属莲南人民公社,1972年属莲上人民公社,1984年属莲上区,1987年属莲上镇。2010年全村人口5035人,1121户,土地面积约2207亩。全
818、盛洲村
  盛洲村简介 盛洲村位于澄海中心城区东北6.4千米处。东南距南海5千米。2010年总人口4852人,1088户。面积1.9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858亩。清朝末年,竹林村李鹤琴为代表的绅士招募周边李姓人到此定居,租赁荒地垦种,至公元1896年,村落初具规模,称李厝新乡,后澄海莲阳、外砂、饶平联饶、所城、海山,潮安磷溪等地李姓破产农民闻风归附,人口迅速增加。1901年建造李氏大宗祠,1922年“八二”
819、埭头村
  溪南镇埭头村位于上岱美村、海岱村、南砂乡和银砂乡片四地中间,国道324线贯穿村中央。全村共辖6个连片、7个分支部、党员214人,总面积约 313.7公顷,总人口为6252人,耕地总面积约3000亩。2009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011.0215万元,人均收入4870元,位居全镇前列。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村有5家正常运作的规模上企业,实现年产值上亿元。全村现拥有各类中小企业约10多家,形成了
820、上岱美村
  上岱美村简介 溪南镇上岱美村地处澄海区莲南工业区东北端,距澄海区向北10公里,面临南海,背靠南峙山麓。国道324线贯穿全境,道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喜人。上岱美村自南宋创乡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历朝历代乡贤辈出,是二战革命老区,村中多以陈、蚁、李、黄、朱、吴为姓,村民民风纯朴,刻苦耐劳、心地善良,人民安居乐业。全村总面积为2600多亩,其中住宅用地250亩,工业用地450亩,养殖面
821、下岱美村
  下岱美村简介 下岱美村地处澄海区溪南镇与莲上镇交界处,距离澄海城区约8公里,住宅区三面是镇18米大道环绕,西临国道324线横贯全村南北,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除农业继续巩固发展外,工业特别是塑料、服装等行业迅速发展,形成工、农并举发展势态。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1205户,总人口4988人。其中农业1152户,4923人;非农53户,65人。全村总面积约2583亩,住宅总面积约占50
822、河美村
  东里镇河美村原名西社村,位于东里镇北部,毗邻六个村,樟林三角点及集市贯穿其村域中心,北临安黄公路,距汕头市区约30公里。1950年为纪念周礼平烈士与新陇村合称仁荣村,1974年拆仁荣村,遂称河美村。因樟林有河沟,贯于樟林片区南北,该村地处河沟之尾,“美”是“尾”的雅称,故名河美。河美村共有13个村民小级、5个居-组,住户1427户,人口536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人,村党总支部现有党员99名
823、东和村
  东里镇东和村,东临汕汾公路,因地处樟林东面,又称东社村。革命烈士周礼平系本村人。1950年与北联村合称生礼村,1961年拆生社村,改称东和村。全村现有住户789户,人口3125人,土地面积2929.57亩,耕地面积985亩。全村现有党员8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58.2万元,集体收入19.71万元,农民人平年收入4624元。村姓氏以黄、叶、朱、陈、周、郑、林、许
824、观一村
  东里镇观一村原名新宫,原属南社村辖地,1950年与南社、头冲村合称观平村,1961年拆观平村后改称观一村,又名布袋围,是著名文学大师秦牧(又名林觉夫)的出生地。整个村由两个片区组成,分别称为“新宫”(也称南康里)和“南盛里”(俗称布袋围)。全村住户775户,人口2857人,其中非农人口217人。辖区土地面积2748亩,现有耕地面积1260亩,山林地约200亩,海滩涂养殖海池930多亩。2009年全
825、塘西村
  塘西村,位于片区西面,北面为大塘水域,故名。1950年与新兴街、月窟合称为新光村。1968年拆新光村,遂复原名。全村住户1718户,人口6172人,非农人口近2000人;土地面积3276.70亩,耕地面积2104.40亩。2007年村经济总收入5302万元,集体收入50.5万元,农民人平收入4518元。近年塘西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全村种植水稻、林檎合计1400多亩;村内有占地约100亩的工业区
826、月窟村
  月窟村简介 位于东里镇东陇片西北部。清乾隆年间,福建莆田刘姓人家谋生于此,择地挖土成窟,以养鸭为生,小水窟成塘后,状如新月,故美名为月窟。清代樟林港崛起繁荣时,每次北上红头船多达八十多艘,月窟村就拥有18艘。除樟林、东陇外,月窟村也是洋航之乡。由于办洋船起家,村民殷富。全村共527户,人口2023人;土地面积1098.90亩,耕地面积503.10亩。2009年村经济总收入4055.2万元,集体收入
827、南畔洲村
  南畔洲村 简称南洲,位于片区南端,南临义丰河,北濒头冲河(现已回填),是韩江下游南溪、北溪、东里河三河泥沙的冲积洲,故名南畔洲。清康熙年间(约1650年),闽南渔民迁居于此,从事渔耕,村民以蚁、姚、谢、陈等姓氏为主,65%劳力从事第一产业。全村住户700户,人口2816人,党员94人,支委6人,村委3人;土地面积2760.00亩,耕地面积1512.30亩。2007年村经济总收入15908.8万元,
828、明德村
  明德村原名狗舌尖,位于本片区西面,东里河注入义丰河与头冲河的交叉口,冲积成沙洲,沙洲前端形似狗舌尖的头部故名“狗舌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南砂村民在此择地建房居住,取名南砂新村明德里。1970年前后,头冲河床因长期积淤而开始堵塞,至1975年头冲河在交通、流溉、排涝上已失去作用,故于1975年在明德堤头与东里大桥头进行锁堤,开筑了东福路,从此东陇至明德不再乘南畔洲渡过河。1976年头冲河
829、南社村
  南社村地处东里镇东部,位于樟林乡南面,界于潮、澄、饶三地交汇处,国道324线贯境而过。1950年与观一、头冲三村合称观平村,1958年拆观平村,称南社村。南社村全村总耕面积1800多亩,全村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总人口数为6300人,人年均经济收入4458元,全村党员149人。村内60%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40%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近年来,我村“两委” 班子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致力加强自
830、鸿三村
  鸿 三 村 简 介 鸿三村位置在东经116°8′,北纬23°7′,地处韩江下游的东侧,居澄海城区东北方,距城区18公里。东北与饶平县交界之盐灶乡毗邻,西南与樟林接境,背倚莲花山南麓,东南临海,面朝笔架山,西揽樟林之象鼻山,北拥饶平县辖之大北山。村后环山拱峙,以尖峰山主脉所蜿蜒而成的尾蝶、田螺、桶盘、山上园、槽坑、牛屎匏一带山麓形成村后之山丘地带。汕汾公路横贯村后,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4.3平方公
831、沙岗村
  沙岗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西部,紧邻陶瓷发源地石湾镇和乐从镇家私城,东邻新岗路,南依东平河畔,西临石湾镇中路,北靠魁奇西路。全村占地面积0.55平方公里,辖下四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沙岗、东风、潭清、德星。户籍人口约1750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沙岗村党总支部现有党员109人,共有4个分支部,分别是沙岗村小组分支部、潭清东风德星村小组分支部、环球不锈钢厂分支部、碧泉食品联营分支部。沙岗村距今
832、石头村
  石头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中部,地处佛山市东平新城的中央核心区域,东邻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依东平河畔与世纪莲隔江相望,西临汾江南路,北靠魁奇路,紧邻105、325国道,岭南大道贯穿其中,广佛高速、京珠高速,火车站、佛山港近在咫尺,水陆空交通便捷,网络密布,地理位置优越。全村面积约0.94平方公里,下设9个村民小组和1个渔民村(即十队村),现有党员总数85名,常住户1360户,常住人口340
833、鄱阳村
  鄱阳村位于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东部,东部有南海石石肯 村,南有靠近东平河边,顺德陈村花卉世界,西有南海大道,北有绿景东路,地理环境位置优越。环村有一涌两岸、四面环水,地势平坦,具有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乡风貌,村现有351户,本地总人数1373人,外来人员4100多人,村庄面积有0.42平方公里。鄱阳村是集体一级经济组织管理,村的经济发展以厂房铺位等物业出租收入为主,对外投资佛陈大桥。在集体经济不断和壮大
834、罗南村
  罗南村位于禅城区南庄镇西部,面积4.7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19人,党员116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罗南村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题,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完成了十年前村党总支提出的“将罗南建成远望像林园,近望像花园,细看人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奋斗目标,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
835、紫南村
  紫南位于紫洞圩南面,故有紫南之称,紫南西面靠北江支流,紫南的自然村分布较为分散。鱼塘面积较多,有少量禾田,在改革开放岁月,建成了经济开发区,发展陶瓷工业生产。 村中有15条自然村,人口4994人,男女大约各半,人口最多的村头村有890多人,最小的黄埔村59人。在七十年代中期,镇建设了紫洞公路经过紫南,沿紫南又扩宽村内小路,直至可行驶汽车,从此结束了不能通汽车的历史。此后,又将几条开发区的路改为水泥
836、紫洞村
  紫洞位于北江下游,是西北江航运的要道,水运交通发达。紫洞有六个自然村,是以种稻、养鱼为主的农业生产地区,当时分配水平很低,直到1959年以前,主要收入都是只靠农业收入。后来生产队想到要办一些工副业,才根据自己的特点,就地取土开办了红砖厂,这才使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承包工副业尝到了甜头,各生产队也在七十年代开始办厂了:有的办石场,有的办塑料厂,有的办玻璃厂、五金厂和风扇厂等,初步达到以工
837、东村村
  东村地域是东平河道的沉积地带,由沙泥淤积而成的沙洲。它地处溶洲之东而得名。东村地域面积约1.75 平方公里,昔日为水网地带,今天却公路交织,自从石南大桥开通,佛开高速路桥在境内南北飞架,南庄公路四通八达,可连接各自然村。东村在历史上隶属过不同区域,到1959年12月始,才由下东、中东合并成东村乡,一直沿用至今。东村现有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880人。 工农业发展情况:解放前村民是靠耕种和出外打工来
838、上元村
  上元村地处南庄镇边境,与佛山市石湾区只一河之隔,有石南大桥贯通,南临顺德乐从,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南庄镇陶瓷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也是南庄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全村共有8条自然村,常住人口3150人,外来人口约3500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元村才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工副业,建成了上元建筑陶瓷总厂和实业公司。以“SY牌”的品牌获得市场认可,多次获省、市优质奖,产品直销全
839、溶洲村
  溶洲位于南庄镇东北部,北面与石湾隔河相望,南面隔河与贺丰、顺德乐从为邻。面积为6平方公里,有10条自然村,常住人口7000人,外来人口7000人。 工农业发展情况:1950~1955年,人均收入仅为70元。1971年以前以农业生产为主,1971年后逐渐发展工业,进入90年代,工业开始成为溶洲的支柱产业,经济收入逐年递增。2002年经济总收入为74109万元,人均收入为8821元。目前,以陶瓷业为龙
840、堤田村
  堤田村属于典型的水乡,有浓厚的水乡特色,河涌纵横,小桥遍村。面积2.7平方公里,水陆面积比例为7:3。堤田新公路与石南路和佛开高速公路、南庄站相连,对外交通较为便利。村委会下设三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群建村、先锋村、前锋村。常住人口4200人,外来人口1500多人。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为2:8。工农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前,堤田建制经过多次的变革,工农业生产停步不前。直至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