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福建省森林村庄[9]
161、溪瑶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桥仔头,辖15个自然村,废村樟田,农耕点下潮头。贵湖山麓有安溪历史名刹青林岩遗址,乌荇山麓有崇祀押迁官张纯的灵护庙,志闽生态旅游园也坐落于村境。盛产茭白笋。村民主要为蔡姓。 桥仔头、大崎、茂林、顶瑶、内瑶、尖后、烧酒湾、青林、仙洞、和尚畲、大楼、东坂、道者岭、东坂洋、潮顶、樟田、下潮湖。
162、青洋村
  地处尚卿乡政府驻地北9.7公里处,五阆山西南麓。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始祖余叔眆(号东园)寻找隐居之所,喜该地青山绿水、阳盛气清,又地处五阆山之阳,遂择居于此。该地谱志有楹联:“青山长不墨之画,春光常在;阳水歌无弦之琴,逸韵留存。”遂称为青阳,后谐音为青洋。村委会设在庵兜洋,辖8个自然村。该村有石灰石、石墨、锰铁、铁等矿藏。据清乾隆《安溪县志》载,青洋在北宋就是冶铁的官窑。境内有宋代冶铁场,
163、白坂村
  白坂村 在乡政府驻地西南9.8公里处,佛耳山西麓,海拔983米。古时该地盛产白色竹叶,故称白叶坂、白玉坂,后简称白坂。村委会设在寨仔,辖4个自然村,废村大畲。是安溪较偏僻的村。境内有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的白叶堡遗址,从今存城堡残迹看,依山构筑在山仑脊上,坐北朝南,东西宽100米,南北深130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有房屋百余间。村民主要为詹姓。
164、有济村
  有济村有济村位于盖德乡南部,座落在芹山脚下,东连龙浔镇英山村,西接福阳村,南靠永春县,北通盖德村,境内地势平坦,群山环抱,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盆地形村庄。全村土地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有外洋、内洋、溪坂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663户2426人。有济村俗称九涤,村民以吴姓居多,自吴氏祖先迁入该地始,繁衍生息。内外洋交接处的济虹格桥建于明朝,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有济村丰富历史
165、葛坑村
  葛坑村是葛坑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德化通往尤溪的重要交通要道。全村土地总面积9.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86亩,林业用地9333亩,果园600亩,有葛坑、湖书、长徐3个自然村,居住着陈、黄、徐三个姓氏,均是汉族。1999年末全村有840户3249人,其中男1637人,女1612人,劳动力1548个。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48人,其中女党员5人。葛坑村因盛产葛薯而得名,据传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由尤溪
166、王春村
  王春村位于桂阳乡政府西南部,距乡政府3公里,东北耸大帽山,西屏大仙岐山,形成沟谷地带,分9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4.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3亩,林地面积1.6万亩,果园面积530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249户1168人,其中男597人,女571人,劳动力560个。现设有党支部、村委会及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调解会、民兵营。王春村宋属常平乡贵湖里,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属梅上里桂阳社
167、潘祠村
  潘祠村位于德化中南部,距德化城关15公里,分3个自然村落、8个村民小组。共有262户1160人(其中男591人,女569人),劳动力522个。土地总面积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1.7亩,林地面积11626亩(其中果园面积150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7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55万元,工业产值200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村民人潘祠开发始于唐朝,历代人才辈出,如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罗
168、连山村
  连山村位于南埕镇西南部,四面环山,中央为小盆地,土地面积15.43平方公里。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海拔670米,年平均温度18%,最高达36℃,最低-2℃,环境优美,居住集中。1950年解放后,隶属三区(水口)与蟠龙合一为蟠山乡。1953年隶属第九区(水口久住)连山乡。1956年撤区拼乡,合为蟠山乡。1958年隶属水口公社,1961年隶属许厝公社,1965年许厝公社撤拼后,隶属南埕镇至今。全村
169、桂格村
  桂格村位于上涌乡西北部,与本乡的云路、传豪、桂林、西溪村、大铭乡的大铭村、赤水镇的铭爱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共有446户2001人,其中0党员32人。据史载,在唐玄宗12年间(大约1000多年前),仙游县郑二公在此地开基定居。早期称为桂格堡,土改时称云路乡,1961年称桂格大队,1985年为桂格村,俗称半林格。相传唐朝开元期间,在九仙山
170、榜上村
  榜上村榜上村位于水口镇东南,石牛山麓,海拔1000多米,是个风景秀丽的村庄。周边与昆坂、南埕等村交界。有黄姓村民167户579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4亩,林地面积26504亩(其中果园530亩、毛竹林2534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和林业,以及外出打工等收入。全村劳动力261个,除耕作责任田外,有150个常年或季节性外出打工。2004年,全村
171、汤头村
  汤头村是汤头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德化通往尤溪县交通要道,海拔在800~850米之间,距离县城58公里。汤头村土地总面积2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6亩,林地面积23410亩。汤头村有洋面、垅头、彭园、赤土寨4个自然角落,划分为8个村民小组。至2004年底,全村447户1847人。汤头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赤土寨盛产木材、毛竹、松脂、柑桔等,还有瓷土矿;垅头寨尾有铅、锌矿;彭园有钨矿等。汤
172、西北社区
  西北社区位于县城中心地带,系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户数4256户,拥有人口12648人,全社区共有27个居民小组,分为6个大片区管理,社区党总支设4个分支部,共有党员283名。社区工作人员20人,辖区内机关、企业单位64家。县级优质达标幼儿园2所,市级文明小学1所,二级达标中学2所,专业技术培训,县级医院2所,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一所,市级旅游景区1处。是集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医疗购物为一体,科教文卫普
173、互助村
  互助村位于惠安县东南部,涂寨镇边缘,至祖先开基以来,历经1500多年,地理位置特殊,可称为三面环山,一面平源,青山绿水环绕村前,是惠安蔗塘溪的发源地。全村现有人口5300多人,与5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组成一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234.6亩,山林面积2868.43亩,溪流面积158亩,总面积为2.9平方公里(不包括山地在内),正兜南面山上有互助水库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开基祖先为英、梁二姓,
174、螺山村
  小岞镇螺山村位于小岞镇的西北部,面积一平方公里,总人口2800人,北临湄洲湾出口南岸,东与后内村相连,南与前群村相连,西与小岞镇七里湖工业区相连。螺山村于1984年12月与后内村分开是设立,因螺山自然村后有一座西帽山,形似海螺,故取名螺山。
175、新垵村
  新垵村位于磁灶镇北片,324国道211公里处,土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辖妹山、山仔、石湖边、新垵、杏当、高厝林6个自然村,共有1019户4500人,耕地面积1255亩。新垵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国道324线公路穿境而过,陶西路在此与其交汇,辖区内有晋江市新垵库,磁灶镇自来水厂,加油站,物流运输等设施,村村相通,有6家规模企业,主要生产内墙砖、西班牙瓦等建材产品,年产值
176、坑尾村
  [地名含义]坑尾村原名匡美,后因张姓是从南安梅岭迁入,故也称梅美,而坑尾则是匡美的音符相似,后人演变而来。[历史沿革与人文] 坑尾村先前有江、曾、杨、郑四姓,张姓者系先祖为宋进士张弥皋,承晋邑当晋江县令,后于元朝末年(1324)由南安岭兜(梅岭)张公迁入看守墓地始,现已繁衍至32世。现坑尾仅有张、曾二姓。曾姓则上曾安海前湖迁居,下曾属本镇东宅迁入。[村落与村民] 辖区面积6500亩,下有七个村民小
177、白洋村
  河市镇白洋村位于镇驻地北向2公里,东与山边村交界,西至南塘村,南至河市村,北至马甲镇新庵村,是洛江区河市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河市镇中北部,距区政府约14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公共汽车经村通过。解放初,白灶与官洋合为一个乡,称白洋乡,清朝属泉州府晋江县四十四都玉泉乡仙溪里弼佐社。民国属泉州府晋江大猷乡白灶保。1961年分开建队,白灶仍叫白洋大队,有白灶、后佘、坑仔、大路边、深边口、土岭、岭田、坂头、
178、虹山村
  我村坐落于洛江区北郊, 位于东经:118度35分,北纬:25度16分.东接罗溪广桥、钟山、西北-松角山、南-苏山、西-白凤。虹山村环境清新,是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中心行政村, 辖区内有信用社、卫生院、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设施,村里风景秀丽、古树参天、绿水滢回,有岩崖错落、垂瀑如虹的观瀑自然景观。我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建筑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山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云气升潭
179、跃进村
  跃进村位于晋东平原,距离晋江市区4公里,东与西滨军垦农场接壤,西与陈埭镇交界,南与新塘街道接界。村于1966年从现位于泉州市洛-溪镇搬迁至此。本来叫跃进生产队,1984年村建制成立,改为跃进村。位于晋江的村史里一个新建立的行政村,历史很短。全村面积192亩,下设三个居民小组。全村现有常住人口579人,131户,外来人口1500人。村两委干部团结务实,班子成员联系群众、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廉洁自律。
180、亭川村
  亭川村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5831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