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4]
121、殷家村
  殷家村村庄由来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八百年历史。因村边有两个大墓叫殷家坟,立村后叫殷家村。道光乙巳《胶州志》标为徐村,由徐村改殷家村原因无考。政区人口殷家村隶属胶州市营海镇,位于镇政府南部,距镇政府约3.5公里。北接撇车沟村,南接大后旺村,东邻小后旺村,西接青黄高速公路、大洛戈庄。东西长0.5公里,南北长0.5公里,总面积为0.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20亩,户数200户,人口为600人。经济
122、东皇姑庵村
  东皇姑庵村村居由来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因村中有三皇姑庙。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称为大、小皇姑庵;近代按地理位置称东、西皇姑庵,简化为东、西庵。此为东庵。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铺集镇西南部,南靠胶河,北接团埠子村,西接西皇姑庵村,东靠胶河,是一个美丽的村庄。2005年底,全村共有267户,总人口895人。经济状况1963年建窑场一个,1966年建木工组一个并修建了一条长400米的水利干渠,1997
123、于家村
  于家村村庄由来相传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年左右(公元1540年前后),于氏家族由即墨大于家泊村迁来安家落户,立村后命村名为于家村。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区东北10公里,胶东镇驻地北5公里处,南靠胶济铁路,北和前丰隆屯相望,东有安家村,西有罗家村为邻。全村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100亩。2005年底,全村510户,1600口人。经济状况以农业生产为主,但近年来依靠大椒加工与交易,村里的经济突飞猛进。十
124、罗家村
  罗家村村庄由来建村于明末清初(公元1620年-1670年),相传罗氏由城阳罗家营村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政区人口位于胶城东北6公里处,东南距胶东镇驻地5公里,东与和平庄、朱家庄、于家村相邻,南与十里铺接壤,西与北关办事处爱国庄交界,北靠丰隆屯。全村占地4400亩,其中耕地3500亩。全村有866户2368口人,其中男1167人,女1201人。经济状况以农业为主。农闲时干一些小本生意,烧麦芽糖,做火
125、林家庄村
  林家庄村庄由来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林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林家庄。二百年前林姓绝后,周姓逐渐兴旺,村庄沿用旧名未动。政区人口位于镇东部,洋河上游,东邻陡岭前,南靠刘节,西接里岔村,北毗黄家岭。2005年底,全村共225户,915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77万元,人均纯收入5260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830千瓦。联系电话:86-0532-86280101
126、韩家庄村
  韩家庄村庄由来相传村土地庙碑记载:明崇祯四年(公元1361年)由赵天良立村,名赵家庄。因座落在尧王山后偏东,别名东山后。赵姓已绝,1980年9月更名韩家庄,以现有姓氏命名。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南0.5公里处,东邻林家庄,南、西靠薛家庄,北毗里岔村。2005年底,全村共208户,721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人均纯收入5129.5元,农业机械总动力684千瓦。联系电话:8
127、官道村
  官道村 村庄由来明嘉靖年间,傅姓由傅家沟迁此定居,因靠大道,在朝官吏往返此路,俗名官道。官道村村委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东侧。东隔水库接回里村,西靠北镇村,南连南镇村,北隔264省道接高辛庄村。耕地面积450亩,居民126户,42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草制工艺品工业园为依托,突出工艺品主导产业。青岛胶河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信利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新艺达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先后建立。以镇商场为中心,发展
128、前高家村
  前高家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高智兄弟三人由四川迁来居住,以捕鱼为生,故得打鱼高家之名,后简称高家。地名普查时间时因重名,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前高家。前高家村村委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以南1公里。东临朱家村,西靠胶莱河,南隔双山河连宿家村,北接南镇村。耕地面积1064亩,居民278户,803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体,不断发展畜禽养殖。自1996年以来,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
129、李家场村
  李家场村 村名由来李家场村位于云山镇政府驻地郭家寨西2公里,潴拱河旁流,相传明代张姓始建村落,取名张家宅科,后因村不兴旺,认为此地不祥,另辟新址安家,取名“离离场”,后又以谐音相近,演化为李家场。政区人口位于云山镇中部;东邻辛庄;西靠张家庄、撞上;南与泉北接壤;北与北王、王埠、大金埠接界。全村耕地2585亩;荒山与滩宜林地百余亩。全村490户,总人口1567人。经济状况(1)资源优势:在本村区域内
130、后滕家村
  后滕家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白沙河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283005272。
131、巡寨村
  巡 寨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约7公里,七里山脚下,落药河东岸,长方形聚落。村庄由来明永乐二年(1404年),隋万福由云南迁此建家园,传说唐王巡逻军曾在此安营扎寨,故以历史典故取名巡寨。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全村现有草莓、油桃保护栽培250亩。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420户,1276人,耕地面积261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014万元,农民人均纯
132、前洼村
  前洼村 村庄由来据石碑刻记,明洪武二年(1369),钱财茂迁此建新家园,因地势洼,取名钱家洼,后改称前洼。前洼村民宅 村庄简介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2公里处,北邻宅科王家庄梁家村,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23亩,全村368户,人口1306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2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400余亩,亩均产值13
133、东岳石村
  东 岳 石 村地理位置位于大泽山西麓红山头西侧北淄阳河北岸(淄阳水库北侧)。距镇驻地2公里。东与北昌村接壤,西与西岳石、岳石庄子毗邻,南与北丁家、小店隔岭相邻,北与莱州市夏邱镇相连,总面积3.7平方公里。东岳石村街道两旁的石榴树 村庄由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部落在此定居,由此各时期皆有人居住,其村名不详。明朝初年,傅姓迁至在药石河北岸建村,定村名为药石村;后周姓迁至,在药石村东南侧建村,定村名周
134、东杨家庄村
  东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约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杨姓者,自四川移民来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杨家庄。一九五四年,在合作化运动中,为区别于村西北的杨家庄,改为东杨家庄。1975年春,尹府水库大坝加高,由原村址向西迁移一华里。东杨家庄村村委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东2公里,东靠尹府水库,南靠姜家屯,西靠后寨,北靠水石埠。耕地面积560亩,127户,37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
135、朱村
  朱 村村庄由来相传,元朝时这里已有南王朱、北王朱村,明洪武二年遭水患合并为一村,称朱村,沿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部4华里,东邻小沽河、西邻东花园、北邻姜格庄、南邻纸坊; 耕地2120亩,村民560户,1870人。经济状况该村从事蔬菜购销大户140余户,年购销量达到4万吨;外地固定业务客户达100余家;村庄有冷库保鲜厂一家,加工贮存量达500余吨;洗姜厂7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2906万元,
136、南董家村
  南董家村基本情况我村现有236户,737人,果园面积300亩,耕地面积900亩。南董家村村委 经济状况近几年,我村发展大樱桃120亩,现已进入盛产期.发展工商户2户,养鸡专业户8户,养猪专业户2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1万元,人均所得4526元。社会事业2006年7月,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建有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全村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190户.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以上。
137、华山后村
  华山后村经济状况该村是山区村,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人均纯收入为4120元。华山后村村貌 优势产业该村地处山区,苹果、板栗,深受广大客户欢迎,产品供不应求,2005年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元。社会事业截止2005年共投资40余万元,建成塘坝三座水库15处,使吃水、灌溉为一体,全村共有118户,拥有电话90余部,有线电视6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达70%。
138、口子村
  口子村基本情况我村现有人口986人,283户,耕地面积1860亩,山峦面积4000亩。据说,明末清初,李姓祖先由四川迁来,村东北、西北各有一座山,形成一个大口子,故取村名口子。该村村民李进民,12岁参加革命,曾任北京卫戍区政委,中将军衔。以离休,现居北京。口子村村貌 经济状况我村主要产业是果品生产,其中以小樱桃和苹果为主.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发展大樱桃600亩,经济效益逐年增加.2005年农村经
139、西马家疃村
  西马家疃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1368-1698),马姓由四川先迁昌邑县的于庄定居,后马都、马显兄弟至此另立新村,取名马家疃,后村庄扩大分为两村,该村在西称为西马家疃。政区人口位于804省道以南,2005年耕地面积578亩,居民140户,468人。经济状况2005年经济总收入333万元,人均收入5138元。西马家疃丰产林 优势产业花生社会事业路面自来水。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
140、殷家庄子村
  殷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0年),川籍移民,殷始先迁此立村,取名殷家庄子村。殷家庄子大街 政区人口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12公里处,西邻马地村,东邻马户顶村,北靠柳行村,南邻白里河,耕地面积3323亩,居民280户,1050人。经济状况该村距前楼橡胶工业园25公里,打工人员160人,年总收入160万元,个体工商户10户,年收入20万元。联合收割机5台,耕地大拖拉机5台,三轮车、农用
141、韩家屋子村
  韩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有几户韩氏人家由昌邑南马埠村迁至胶莱河以东20里外荒草地定居,搭建几个简易屋子,后取名韩家屋子村。韩家屋子村大街 政区人口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10公里处,北靠同官路,南与田粮埠村毗邻,东接毛家屋子村,西靠赵家屋子村。现有耕地1240亩,居民105户,41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以种植棉花、花生、西瓜为主
142、庄干村
  庄干村村名由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滇籍移民李之先至此定居。未取村名,后因故去县衙告状打官司,县官见告状人身体特别高大,很为惊讶,不自主地说了句:“好一个壮干”,诉状得胜回村,居民齐呼敢于斗争的青年为“壮干”,村名也由此而得,后由于书写之误,将“壮”改为“庄”,故得今名。 政区人口位于镇政府驻地南村东南6公里,大沽河西岸,北与即墨市女儿村隔河相望,西同胶州市南沙梁接壤。经济状况自19
143、前头村
  前头村 村庄由来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冷敬由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后有所大寺院,群众称院为庙,村在其前头故得名庙前头,历经沧桑,庙已无存,村称名不符实,简称前头。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朱诸路西。东邻吕戈庄村,西靠代家庄,南连后南埠,北与冷戈庄。2005年,耕地面积3047亩,居民466户,1711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11户,从业12余
144、迟家疃村
  迟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六年(1408年),迟虎由小云南迁此建村,以姓取名迟家疃。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朱诸路东。西靠小赵家村,南连路东村,北与王家埠村。2005年,耕地面积578亩,居民121户,44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工商户4户,从业6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100亩、200亩、50亩;养殖猪40头、鸡410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560万元,居
145、冷戈庄村
  冷戈庄村 村庄由来 元末明初滇籍冷姓先至湖北省黄坡县野雀口栖居,后迁此定居立村,据传胶东地区冷姓多数是从此迁出,以姓取名冷哥庄,后将“哥”书写成“戈”始得今称。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朱诸路东。东邻冷东庄村,西靠大刘戈庄村,南连前头村,北与沙北头。2005年,耕地面积2793亩,居民600户,2265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20户,从业28余人。种植大
146、廉家村
  廉家村村庄由来廉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廉姓始祖廉文高,由四川迁此立村,故名廉家,是被收入世界名人录骆宾基的故里。速生杨经济林 政区人口镇驻地东约4.5公里,块状聚落,棋盘街道,250户,765人,耕地1910亩。经济状况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386吨,花生产量178吨,蔬菜产量456吨,水果产量170吨,年肉鸡出栏40万只,生猪出栏600头。村经济总收入
147、西南随村
  西南随村 村庄由来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四川搬来,大约离现在有300-400百年,当时就有南随院,然而形成了南随村,后分为东、西南随至今。政区人口位于平度市北17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7公里,天柱山脚下,淄阳河畔,风景秀丽,空气盛人,东邻二甲,西邻盘古庄,南与姜家庄相邻,北与大泽山北随相邻,全村现有233户,658人,耕地面积1582亩。经济状况该村主要盛产大姜,面积达400余亩,果园面积300余亩,主
148、南盛村
  南盛村村庄由来明成化十六年间,盛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取名盛家村。1948年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因居河南岸,冠加南字故取名南盛家。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位于店盛路顶端,双山水库北,东邻北盛村耕地,西邻苏村,南邻棘子嶂村,北靠北盛家村。耕地面积826亩,居民188户,57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葡萄保鲜业为重点。自1986年以来,先后种植葡萄800亩,保鲜库32座,可以储存120吨,直接增加收
149、孔家村
  孔家 村庄由来明代中叶,孔姓由曲阜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孔家。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西北,大沽河东岸,距镇驻地2.5公里,土地2865.5亩,耕地1327.8亩。2004年末有居民165户,495人。 经济状况果业和粮油生产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6万元,人均纯收入4645元。优势产业建有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145亩,年产红富士苹果300吨。社会事业2000年以来,投
150、姜家许村
  姜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明永乐二年(二四O四年),王新春由山西迁来,因官府允许在此建村,遂以姓取名王家许村。至清乾隆年间,姜氏由莱州府迁入,复更称姜家许村。政区人口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偏北5公里,北临(院)上水(集)路,距莱西市区16公里,地属平原。耕地面积1600亩,有居民402户,人口1382人。经济状况发挥靠大沽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自1990年以来,积极调整产
151、七岌村
  七 岌 村 村名由来明朝永乐年间,姜姓来此建村,因村北有7座小山,传说每座山上有1只金鸡,故村名为七岌村。政区人口位于院上镇驻地西6公里,小沽河中下游东岸,南靠大古路,北临东老庄,东临福禄庄,西隔小沽河与平度市古岘镇姜弋庄村相望,交通非常发达。土地总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有居民480户,人口1570人。经济状况村有私营企业4家,从业人员150余人,年收入300多万元。其中规模最大
152、韩埠村
  韩埠村政区人口韩埠村建村于明初,位于河头店镇最西北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村西靠大沽河,村东是龙水路,村北有军武河。全村有住户251户,720人。经济状况村民充分利用村庄地质肥沃,风景优美,适宜设施栽培这一优势,发展大棚生产,全村平均每户有2个大棚,种植蔬菜、甜瓜、西瓜等,年收入每户在1~2万元左右。靠大沽河处有200亩经济林,100亩桃树和板栗。2004年开始发展畜牧养殖,新建养殖小区2个,计划
153、姜格庄村
  姜格庄村 村庄由来明朝,王姓由山西迁入,因与邻村有一耩之隔,故名耩隔庄村,后演变为姜格庄。政区人口村东有大王山,山顶青松翠绿,山坡上有桃、苹果、柿子、栗子园,把大王山装扮得非常美丽。村后有军武河,村西是龙水路,交通方便。全村有住户250户,840人,土地面积1800亩。经济状况全村先后发展大棚500多亩,其中西瓜150亩、甜瓜150亩,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村草莓基地有草莓棚300多个,面积200余亩
154、梁家庄村
  梁家庄村 政区、人口(东经120°27′30北纬36°39′3″) 位于镇驻地偏东南4.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梁子明从陕西华阴迁至莱阳北高格庄定居。后有一分支迁至即墨辛庄。明崇祯年间,梁义洲从辛庄适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梁家庄,居住姓氏有梁、刘、王等。2001年有居民101户,489口人,830亩耕地。经济状况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5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奶牛存栏170头
155、前水口村
  前水口村,地处青岛莱西市西南37公里,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1700亩,人口346户1050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日平均气温11.3度。年平均降水量732.5毫米。年平均积温4292.8度,无霜期180天。依靠胶东第一大河、青岛母亲河——大沽河,水源充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蔬菜种植面积大。我们村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村中种植大蒜500多亩,大白菜200多亩,白萝卜600多
156、簸箕掌村
  簸箕掌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周、曲二姓建村,因靠土壃,整个村庄形如簸箕,故名。政区人口位于莱西城区东部,共221户,657人。经济状况耕地面积1580亩,生猪存栏362头,大牲畜存栏320头,家禽存栏10000只,果园100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822元。工作亮点2005年簸箕掌村把全村的道路整修并压小石子一遍,投资约4000元。开通一条通往蔬菜大棚区的道路,投资
157、河南村
  河南村 村名由来清末(1896年),刘氏由南墅迁来建村,因村在小沽河南岸,故称河南。政区人口位于杏花山东麓1公里处,北与南墅村隔河相望,东与南宋村一河之隔,南平公路南宋桥横跨两岸,西与平度市罗头村接壤,整个村庄北、东、南三面环水,西面靠山,土地总面积912亩,其中耕地面积812亩,有居户100户,人口326人。优势产业1995年村民投资2万元,购果树苗,开发河滩荒地100余亩,发展红富士苹果300
158、李家村
  李家村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12年(公元1414年),李氏先祖从莱阳市野头村迁此建村,取名李家村。政区人口位于莱西市西北30公里,南墅镇正东5公里。东邻大森格庄村,南靠小莱路,西靠龙水路,北靠榆院路。土地总面积898亩,有居民110户,人口320人,共有李、刘、赵3个姓氏,以李姓居多。经济状况村耕地面积750亩,人均占地2.34亩,苹果园100亩,葡萄园350亩,粮田300亩,扬水站1座,800米管道
159、萌山村
  萌山村 村名由来明正德十四年间(1518~1520),赵氏由东馆迁此建村。传说建村时,一位仙女降临村前,欲在乐山(萌山村前)建造一处住所,打算一宵完成。自因心灵手巧,有些骄傲,动手晚,其结果时止天明没有完成弃工而去。当地方言读“明”为“萌”。故定村名为萌山村。 政区人口有耕地1960亩,四荒2550亩。有赵、胡、王、张、郑、吴、左等10个姓氏畦邻,以赵姓居多。2004年全村定居307户,总人口为9
160、东三都河村
  三都河: ①据传说当时有三个都督负责督工修龙华河,而得名三都河。②传说龙华河两岸有了人类居住,逐渐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取名三都河,后人分称河西、河岸、河东。近代分为东、中、西三个三都河。东三都河村共有420户,1457口人,4100亩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