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1、安洲街道
  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始筑土城,周图仅六百步。”宋、元多次毁而复修。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又筑石城,未成而毁,后再经修复,立五门,但其镇名未见各志记载。至民国36年始称安洲镇,但“安洲”之名,始于唐。光绪《仙居县志》载:“安洲山,在县东南五里,旧名管山,上有潭。唐武德年间僧灌顶曾讲经于此,时渔者甚众,顶劝止之。忽一夕风雨,旦视之,则为洲矣”,故名安洲山。安洲镇之名,由安洲山而来。
2、南峰街道
  在东南三里,俗以一峰南立故名“南峰山”,其巅四面轩舒,山水环拥,为邑人游览之最。上有浮图曰南塔,又有桃花洞。有诗云:“山上青天山下溪,白云流水两相宜,丹成共尔南老,采撷松枝亦疗饥”。其巅为兴道院,有陈古灵祠,又有涵清亭,蓝光、趋稼二轩,采芝、济美二堂,及蒋氏之鉴玉堂,张氏之翠微阁,郭氏之冲庵,陈氏之碧西山房,今皆圮。“南峰山”为街道属地,所以称“南峰街道”。
3、福应街道
  盂溪东岸有福应山。以盂溪东岸有福应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福应山县东二里。为近郊之胜,亦名尽美山。”南宋《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二:“福应山在县东二里。阴阳家谓其居邑龙首,得地之胜。居人建浮图其上,自是取青紫不乏焉。上有尽美亭,其下枕溪,岩壑俱秀。张景修记云:仙居,邑之美者也,而一山尽焉。福应,山之美者也,而一亭尽焉。尽美亭者,非尽一山之谓,尽一邑之谓也。”。
4、横溪镇
  因古时六都坑水与永安溪水在小埠头附近汇合后,横流于该村之西,故名横溪镇。
5、埠头镇
  古为永安溪船埠,又为王姓集居地,原名埠头王,简称埠头。
6、白塔镇
  旧于永安溪岸建有石砌白塔。“白塔”之地名记载始于南宋《嘉定赤城志》。传旧于永安溪岸建有石砌白塔得名。宋设白塔寨、白塔铺、白塔市和白塔巡检司。《嘉定赤城志》卷十八:“白塔寨在县西三十五里。嘉定十五年,齐守硕及臣僚奏言曩以宣和吕寇啸聚于此,因而置寨。”同书卷二:“白塔铺在县西二十五里。”。
7、田市镇
  田市:据传古时村西有丘田,阔达30亩,云乃辽阔之意,称“云田”。村居田之东头,故称田头,且设有集市,亦称田市。现村北遗存明代路廊,其石梁上刻有“云田古镇”字样。
8、官路镇
  明末,台州遭受旱灾,一张姓人士在台州为官,怜悯百姓之苦,为台州百姓代缴一年皇粮,皇帝赐他一座裱门,立在官路村东路口,下旨“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
9、下各镇
  古称“下角”。一说以村下有形似龙角岩石得名。一说以地理位置得名。《应氏宗谱》:“北宋初,祖先自永康迁来,居于下角。”宋成集市,并设酒坊。明万历《仙居县志》卷一:“下角市,县东二十五里。”南宋《嘉定赤城志》卷七:“下角酒坊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后谐音为“下各”“厦阁”。另传因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于故里建大厦阁楼而更名为“厦阁”。
10、朱溪镇
  三面临溪,溪中屹立颜色殷红奇石得名“珠溪”。后村民多为朱姓,改朱溪。
11、安岭乡
  一说因地处永安溪上游,崇山峻岭多山洪,村民祈盼安宁得名。二说因有溪流称安仁溪,有山岭称安仁岭,后简称为安岭,建乡后为安岭乡。
12、溪港乡
  原溪口乡和双港乡合并,取其首尾称为溪港乡。
13、湫山乡
  因境内有一村,隔溪石笋壁立,每逢骤雨之后,飞泉从空而下,名曰“湫峰”,又叫湫山,该村因而得名,乡镇府曾驻湫山村,以原驻地得名。
14、淡竹乡
  地处山坑,早年盛产质薄而韧密的淡竹,得名淡竹坑,简称淡竹。
15、皤滩乡
  永安溪岸多砾石滩,白石嶙嶙。后谐音改“皤滩”,也作“磻滩”。原称“白溪滩”“白滩”。因永安溪岸多砾石滩,白石嶙嶙而得名。后谐音改“皤滩”,也作“磻滩”。旧因转运海盐和山货而兴,宋代已成集镇,并设有酒坊。《嘉定赤城志》卷二:“磻滩巿在县西五十里。”同书卷七:“皤滩酒坊在县西四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