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各乡镇地名由来
1、辛集镇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辛集市区而得名。明代名新集,后与4个村庄合并改名辛集;据《中国地名辞源》市沿集名,集以姓名。
2、旧城镇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3、张古庄镇
  据《束鹿县志》记载:张古庄,原名张孤庄。谓立村之初,上张姓一、二家,别无邻居。后人们按谐音改“孤”为“古”,称张古庄。公社因其驻地在此,故称张古庄公社。张古庄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张古庄村而得名。
4、位伯镇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5、新垒头镇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6、新城镇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7、南智邱镇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8、王口镇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9、天宫营乡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天宫营村而得名。明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在天宫北建两村,按方位称东、西天宫营。1960年两村合并,名为天宫营。
10、前营乡
  相传明燕王扫北时在此扎南北两营。后留部分兵士定居建村,因两个村均靠鸭河(故道尚存),南营得名前鸭河营。1965年简化为前营。
11、马庄乡
  马庄乡有8085户,人口为27900人,拥有耕地88325亩,辖马庄、回生、甜水井、东谢村、西谢村、北营、南李家庄、东营、辛村、南朱庄、木店、一间房、台家庄、马家庄、三间房、朱家庄、枣营、枣营庄、芦家庄、中东石干、西石干.
12、和睦井乡
  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13、田家庄乡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14、中里厢乡
  据《束鹿县志》记载,中里厢曾叫“春华里”,后改名中里厢。1937年日寇入侵,又将中里厢改名“东寺”。1941年恢复中里厢至今。
15、小辛庄乡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