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16、河西务镇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最初就是个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名。之后这里成了非常著名钞关,坞也就变成务了。
17、城关镇
  城关镇是“雍阳古郡”故址,位于武清区西北部,在天津、北京之间,东距天津港71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80公里,南临京山铁路,西与河北省廊坊市相连,镇内公路网密集,加之京津塘高速公路贯穿本镇,距京津塘与-公路交口仅5公里,使城关镇的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管辖30个村街,有28000口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亿元,综合实力位于武清区乡镇前列。一、丰富的农业资源本镇土
18、东马圈镇
  宋辽时期,萧太后为应付战争需要,曾在武清一带设立骑兵部队,并设置马圈,后来因有移民定居此地,故此得名“马圈”,因村西同样也有个马圈(今西马圈村属廊坊落垡镇),所以被称作“东马圈”。
19、黄花店镇
  辽代曾建有省抑宫(皇帝惩罚嫔妃的冷宫),曾经住过好几位位皇后,所以最初叫原称皇后店,黄花店是由谐音演化而来,直到建国后,本地很多老人还会叫皇后店。
20、石各庄镇
  石各庄地名的由来并不是因为庄头姓石,而是明初大移民时,先后有10户迁到此处定居成村,所以最初叫十家庄,而在民间,有的地方“家”被读成了“ga”音,与“各”(ge)音相近,所以乾隆年之后逐渐演变为石家庄、石各庄。
21、王庆坨镇
  第一种就是宋辽时期,汉人从海河东岸、北岸南迁,其中以王姓居多,人们都集中居住在高坡土堆之上,故名王家坨,后演变为王庆坨;第二种是燕王扫北从江南迁来众多大户、富户,百姓为效忠燕王朱棣,庆贺北迁,住户们自称王庆庄,而此地位于三角淀,人们都居住在土坨高地,渐渐演变成王庆坨;第三种说法是以前这地方叫王清坨,谐音“亡清”,雍正年当地的百姓畏惧朝廷怕受株连,便将王清坨改为主庆坨了。
22、汊沽港镇
  汊沽港于永乐元年立村,比天津卫大一岁,最开始村名叫“里二甲”,后来为了纪念孝女茶花,改叫茶姑村,之后因地处河汊,根据谐音改成为汊沽港。
23、河北屯镇
  宋辽时期,运河流经这里,元代由军屯立村,因为位于运粮河北,所以叫河北屯。
24、上马台镇
  金朝时期,金章宗完颜璟曾乘船沿河巡视,查看制盐和渔业,回京时在这地方登高台上马,所以得名上马台。
25、大王古庄镇
  汉代就已经出现聚落,隋末唐初由王姓立村,村民为了自保,把村防设施建的非常坚固,所以叫王固庄。明初部分居民迁出成立小王古庄(2014年拆迁),原村就叫大王古庄了。
26、陈咀镇
  历史上永定河决口,泥沙在这里淤积成沙丘高地,元末有陈姓在高地处落户建村,得名陈家嘴,民国之后称为陈咀。
27、豆张庄镇
  豆张庄是由明初张姓成村,因为张家以种菜、种豆为生,所以初名为豆角张庄,清代简化成豆张庄。
28、曹子里镇
  曹子里大概在辽金时期就有人口活动,这里曾出土过金代陶器,到明永乐时,一曹姓移民落户于此,此人士儒出身,在当地设馆教书,村民都喊他曹老夫子,称村子为曹子村。到清代演化为曹子里,还分成了前曹子里、后曹子里。
29、大黄堡镇
  据《武清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黄姓来此定居,初搭窝铺居住,得名黄家窝铺。明末村里部分居民迁往东南1公里处另立新村,起名为小黄铺。黄家窝铺遂对应改为大黄铺,民国年间改称大黄堡。
30、高村镇
  东汉时期就已经形成过村落,原村东南头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之后海侵被淹,唐代之后再次成村,因为周围低洼,村字建在高处而得名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