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
21、洪上村
  洪上村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面积6.67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阳济公路从村边通过,县建瓷工业园区与村隔路相望。洪上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家十三院,还有较考究的古民居30多院,民风纯朴,民俗丰富多彩。全村有农户850户,2148口人,耕地2715亩。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2823万元,人均纯收入5050元。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7人,其中有1人交叉任职。村
22、梁村村
  梁村位于岳壁乡,位于古城东南6公里处,距平孟线1公里,村内主街道为砖道,并实行“户户通”。村北与尹回水库接壤,村的东西两侧是惠济河和其支流河道。 梁村由五个古堡组成,分别是东和堡、西宁堡、昌泰堡、南乾堡和天顺堡。五个古堡容纳了梁村的大部分民居建筑。东和堡年代最久,地势最险,西宁堡两面环水,景色最秀,昌泰堡以四合院为多,较为简陋,五个古堡中尤以天顺堡和南乾堡保存最为完整。 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务
23、梁坡底村
  梁坡底村位于平遥县岳壁乡,距县城南15公里处。属于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村南以林地为主,退耕还林面积1700余亩。村北以粮食作物为主,共2900余亩。我村主要产业以养殖业并从2010年开始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现以栽植优质核桃树1100余亩。人口2580人,劳动力900余人,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
24、西源祠村
   西源祠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岳壁乡,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南7公里处,平孟路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全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4585口人,耕地面积3900亩。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1.6公里,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1995年跨入晋中市 “小康村”之列,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相传,禹王治水空出晋阳湖后,该村东沟泉水涌流,古人视为神水,遂建起源神大庙,并在沟中修建水池一个,叫神池,名其庙为“源
25、段村村
  段村段村位于千秋岭北麓,晋文公庙足下,距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西南十五公里处。有1.8万居住人口,耕地1300余亩。地处官沟河、青沙河冲积扇地段,南高北低,貌似双龙拥珠之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仰韶文化的遗迹,是一座历经沧桑,古色古香的历史名村,也是北方汉民族以堡聚居的杰出范本。四通八达,东傍汾屯公路,西近平泰公路,常东公路贯村而过,南接沁源,西邻介休,交通十分便利。段村的旧堡
26、普洞村
  普洞村地大物博、身处太岳山中的普洞村为我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距镇政府8公里。南与沁源县接壤,西和介休界相连。与县(古)城相距17公里,平泰公路贯村而过。全村占据面积约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余亩;退耕还林地3000余亩;荒山造林10000余亩。全村拥有人口4100余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居在历史文化建筑的四周,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分居在九个自然组。全村拥有丰富
27、梁家滩村
  梁家滩位于平遥县城南约15公里处,汾屯穿境而过,全村总户数260户,人口数700人,乡村从业人员390,耕地面积504亩,园地面积160亩,林地面积720亩,新型医疗参保人数69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人,农作物播种面积504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0,粮食总产量123吨,玉米播种面积150亩,玉米总产量60吨,禽蛋产量200吨,猪年末存栏数70头,羊年末存栏数800只,家禽年末存栏数字150
28、彭坡头村
  彭坡头村属于丘陵山区,位于东泉镇东南方向宝塔山脚下,是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所在地、2008年初评委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全村209户,人口620人,其中常住人口300人,五保户20户,享受低保35人。全村有哈尼族3人,基督教信徒2人,全村人口出率在6.45‰以内,双女户 2 户。土地面积2880亩,其中林地1500亩,耕地1380亩。201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3058元。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在
29、东泉村
  东泉镇东泉村位于平遥县城东南16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全村有1287户,4000人,现有耕地3203亩,截止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2元。全村基本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三大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在种植业上,我村实施了高优高农田、玉米制种、小杂粮生产、水果园区、蘑菇种植为主的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了现
30、西赵村
  东泉镇西赵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20华里处,属丘陵山区,全村人口494人,170户(因外出打工、子女上学常年不在的户数32户),耕地面积1130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3010元。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为主导产业,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现有养猪厂两个,劳务收入是该村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各种外出务工人员130余人,在东泉镇属小康村。
31、喜村村
  喜村,原名邢村,因与朱坑乡辛村音同,后顾改为喜村。该村地处丘陵与平川接壤之处,距县城8公里,由喜村与北堡两个村合并而成,经济区域优势明显。全村共512户,2052人,劳动力870人,总耕地面积 2002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大豆、薯类等。王春林担任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企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富农”的路子,先后引进焦化企业、铸造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创收600多万,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过
32、谷恋村
  谷恋村现有人口1813人,580户,耕地3600余亩。新一届支部、村委会成立以来,立足本村的实际,以村民最关注的事情做起,狠抓了村内道路的硬化,2009年共硬化道路6.5公里。2010年起又对已硬化道路两侧护坡进行了修整、硬化,进一步美化了环境。经积极争取,我村成为我县2010年度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之一。
33、南庄村
  南庄村位于介休市龙凤镇西南处的丘陵地区,全村300余人口。“三门石头街,南北两座庙,张家十八堂,阴氏一杆旗”,这是对南庄村历史文化资源最精辟的概括。 南庄村海拔1061米,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季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适宜于休闲度假,是现代人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南庄村耕地面积1150亩,盛产小米、玉米、高粱等优质五谷杂粮,苹果、核桃、葡萄等水果、干果,生产的新鲜蔬菜品质优良,是
34、后沟村
  后沟村全村235人,85户,其中劳动力151人,耕地1283亩。后沟是闻名榆次乃至全市的古村落旅游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也开起了农家饭馆、旅馆等方便游客的服务产业。全村除了旅游外,后沟还是远近闻名的小白梨产区。
35、夏门村
  在山西省晋中市境内,与长治、吕梁、临汾三市的接壤地带,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夏门村。地处太原盆地南端的夏门村,居住人口1400余人,用地面积约63公顷,是灵石县夏门镇政府驻地。在国家大力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工作的时代背景下,夏门村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特色,正焕发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夏门村主要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年间,居住于此的梁氏家族是当时灵石县的四大望族之一,官宦学士众多,工商财力雄
36、李家山村
  山西临县啧口镇李家山村—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位于啧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 1487),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
37、寨则山村
  寨则山村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124109233。
38、高家坪村
  高家坪村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124109200。
39、孙家沟村
  孙家沟村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三交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124105209。
40、师家沟村
  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布局巧妙,结构奇特,建筑精美。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历经240多年风雨剥蚀及战乱后得以幸存,如今仍基本完整。师家沟民居布局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它的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环道,三组建筑形成风车状的村落布局”。具体说就是村中所有院落分成三个组团呈风车状围绕在村中心“福地”周围,院落周围是一条规则的环道。环道外是村里的作坊、牌坊、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