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庄户村 | 隶属:西田各庄镇 |
行政代码:110228102220 | 身份证前6位:110228 |
长途区号:010 | 邮政编码:101500 |
车牌号码:京 | 行政级别:村 |
西庄户村属西田各庄镇所辖行政村,现有村民715户、1880口人。据《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记载,西庄户村又称西庄窠,因村子的四周有土山围绕,很像鸟窝的样子,故得名“庄窠”,唐代成村。明清之际,依其方位,称西庄窠。1953年4月至1956年8月曾设庄窠乡,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后移民现地址建新村,曾沿用旧名,后又更名为西庄户村。村民收入来源以农作物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2009年,人均收入9054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西庄户村村貌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牌楼,亭台矗立、健身器材齐全的村中心公园,美化一新的引水渠桥,处处体现出新农村的新风貌。该村硬化道路39000平方米,铺设柏油路12000平方米,修建村中心公园一座、村烈士陵园一座。
庄户娘娘庙
据90岁高龄的村民王德众回忆,西庄户曾有一座庙宇,俗称庄户娘娘庙,相传建于宋朝,此处曾香火旺盛,兴盛一时。这片庙宇面朝北,院落呈正方形,共有房间10余间。正房3间供奉3位娘娘,西殿供奉药王爷,院内还建有一座钟鼓楼。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里都有传统庙会,连唱四天的大戏,上香拜神的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熙熙攘攘,不光密云人,北京周边也有很多人前来逛庙会,场面十分热闹。上世纪三十年代,此庙被烧毁,繁华景象也随之消失。
再现“轿子坊”
解放前,很多地方都有 “轿子坊”。哪家有了红白喜事,都兴邀请“轿子坊”前来吹奏一番。西庄户村的轿子坊在清朝末年就已组建,解放后,轿子坊在民间消失。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坐花轿、着凤冠霞帔成婚成为一种时尚。西庄户村村民王德金从中受到启发。重组西庄户“轿子坊” (又称西庄户花轿队),由此开拓了传统文化的致富路。王德金出身木匠世家,今年75岁。 7岁开始学习笛子、唢呐、笙等传统乐器,会吹弹婚丧嫁娶的曲子30余支。他于1993年筹集人马,自制轿子,组建了花轿队。这支队伍由16人组成,有人演奏乐器、有人抬轿,由于形式新颖且节约费用,吸引了密云及北京各区县的很多年轻人租用 “轿子坊”娶亲。如今,王德金年岁渐高,轿子转卖他人,花轿队于去年年底解散。
方兴未艾的文化游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庄户村西被发现有占地百亩的辽金时代瓷窑遗址。借此文物遗址和优美的自然坏境,西庄户村吸引了投资人来此建造一座由四个展馆组成的集绘画展览、授课、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唐人艺术城,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建成后的艺术城将为西田各庄镇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村级烈士陵园
作为水库移民村,西庄户村虽村史不长,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却涌现出众多勇士。据村里老人讲述,1943年,村民孙兆义、孙进山参加了20余人的 “白河游击队”,沉重地打击了日寇。1947年10月,不足300户的西庄户村组织了近百名热血青年参军入伍,随解放大军南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但村里的那些热血青年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勇士,2008年,村党支部筹资7万余元,在村后山建起了村级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00多平方米,四周由12棵松树紧紧围绕,中间矗立着一块高3.5米、宽0.8米的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镶金大字,背面是孙兆义等24名烈士名单。这里成为村民怀念故人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吕吉 关胜利 马雅辉/文
西庄户村附近有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密云黑龙潭风景名胜区、南山滑雪场、司马台长城、云蒙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北京果脯、燕山板栗、密云甘栗、老北京炸酱面、红香酥梨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