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海寨坝社区 | 隶属:青场镇 |
行政代码:520502109002 | 身份证前6位:520502 |
长途区号:0857 | 邮政编码:551700 |
车牌号码:贵F | 行政级别:社区 |
海寨坝村位于青场镇东部,距青场镇政府3公里,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1023户人家,总人口5018人,在校学生1400人,有教学楼两栋20间,耕地面积2930亩,有草坡、灌木林2050亩。居住着苗族、彝族、白族等村民,是一个多民族村寨,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全村村民勤劳、朴素好客,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有大学学历的学生88名,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其中有在香港工作的,有在复旦大学就学的,目前,又有致公党中央资助的4名在校大学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村寨。 据查证,海寨坝村这个村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属市区管辖(长春区)命名为东阳公社,由于体制的变迁,成立青场区青场公社时,更名为团结大队,再后,改革开放恢复老地名海寨坝村,多有意思啊。
其实,什么名什么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的使命:“保存和发展好本村寨的优化产业和传统文化,打造一个科学发展的致富田园,循环发展的经济庭园,布足规范的特殊庄园,安居乐园的和谐家园和繁荣发展的文化乐园”,这才是最重要的,海寨坝村有很多名胜之传说,说石箱子就是一处在旧时供村民们食鱼的深潭,鱼多不计其数,种类多色多样,有清邦鱼、花壳鱼、五色鱼、蛇鱼,粑粑鱼等等,数量之大,是一个水深自然鱼开发的好地方。解放前夕,有一名叫主花咡用一箩石灰毒死3箩筐鱼,是真实的故事;石箱子又有老人传说,古人在石箱子借用金杯银碗用后归还之事,有一位古人名叫吴氏的老人在借金杯银碗时不慎游进深潭,三天三夜才找着路出来,两老夫妇会合后还抱哭一场。又如海寨坝村村民在旧社会时,有一对新婚青年在新婚之夜写上一副对联贴在洞房门上:“目的到达中心点,努力公开两半球”表明了这对夫妇婚后共建家园的雄心壮志。而今,海寨坝村乡土人才层出不穷,砖工、泥水工正在轰轰烈烈建设自己的村庄,有返乡创业的青年在海寨坝村办起四处水泥砖厂,年收入上百万元,解决了地方劳动力就业80多人,方便了本村建设,地方有一名老板,在离石箱子10米处建一供水工程,解决了2000多人、畜饮水问题,全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无公害食物为主体,有玉米、土豆、瓜果、蔬菜、有经果林150亩,在青场的集市上海寨坝村农产品食物可占35%以上,农户的手机、电视机基本普及,海寨坝村又是一个酒文化之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当然还是海寨村”,这里的村民能干,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全村有38户人家酿酒,每天可产白酒1.8吨,利用酒糟养猪988头,每年只酒糟养猪出栏达950头以上,价值288万余元,这里的白酒清香爽口,品质优良,纯属天然水酿成,饮上一杯,舒经活血,延年益寿,遗憾的是尚未打出品牌,低价出售,有招商打造品牌发展之前途。
海寨坝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一个发展中的先进单位,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每一段时间的荣誉称号榜上有名“基层先进党支部”、“先进模范村”、“文明村”等奖状齐有,海寨坝村的村干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提拔到区、乡工作的就有5名,成为国家公务员。2011年在新一届村委的带领下,已建造黔西北民居160栋,修建沼气池150口之多,由当地能力投资硬化村道水泥路1.5公里,是一个卫生文明村寨。
以上是海寨坝村的基本概况,海寨坝村是一个地理位置美观的地方,海拔1400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80岁以上的老人较多,盼各级政府随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的力量,支持海寨坝村的改革发展,建成“五园新村”,希各方人士来海寨坝村调查、投资、搞发展,安居晚年,成为老寿星。海寨坝村委负责提供所需不便的需求。
--人口总数:5018人 农业人口:4918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3.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保存和发展好本村寨的优化产业和传统文化,打造一个科学发展的致富田园,循环发展的经济庭园,布足规范的特
--所辖村: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588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白酒 名特产品:白酒,洋芋 办公所在地:海寨村委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玉米、土豆、瓜果、蔬菜、经果林
海寨坝社区附近有泰丰农业生态植物观光园、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橙满园、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旅游景点,有毕节白蒜、毕节白萝卜、石姨妈菜叶豆腐乳、胡家汤圆、毕节柑桔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