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八瓢村 | 隶属:启蒙镇 |
行政代码:522628103 | 身份证前6位:522628 |
长途区号:0855 | 邮政编码:556700 |
车牌号码:贵H | 行政级别:村 |
明、清两代,属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属黎平县敖市区辖。民国31年(1942)八瓢村大寨属锦屏县隆里乡第五保(驻鹏池),1951年属启蒙区隆里乡第五村,1953年属兴隆乡鹏池村辖。1958年4月,小寨划入兴隆乡,与大寨组成八瓢大队,属兴隆公社。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隆里公社,1970年属兴隆公社,1979年1月,公社驻地迁往地茶,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属地茶乡。1992年2月撤地茶乡后属启蒙镇至今。
八瓢,侗语称“baxbeeuc”,意为居住瓢形地冲的寨子。村依山傍水,源于地茶和地稠的溪水在此汇合,寨后群山绵绵,林木苍翠,黎平——展架公路穿境而过。大寨门口有鼓楼一座,清乾隆年间建成,长、宽各8米,全是青石条砌就,18柱落地,每根柱子高9米,胸围0.93米。鼓楼上端塔形,四面倒水,下层两边有坐橙,供村民乘凉、议事。鼓楼前10余米处有小门楼一个,一色的青石板阶梯,是下溪洗衣之道。经小门,随石阶而上,过鼓楼,入寨落,村道弯弯,全是青石板铺就,十分整洁。现鼓楼下有文昌碑、封禁碑两块。小寨前原亦建有鼓楼,1985年因腐朽而拆除,2005年在原处又修一座亭楼。1965年6月修建巴金额水轮泵发电站,装机容量5千瓦,为锦屏县第一台水轮泵带动发电机发电的水轮泵发电站,既发电照明,又打米、榨油,加工面粉、面条。
1934年12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长征至此,休整两天,军団部设在大寨杨再庆家,-、聂荣臻、左权等军团-分别住在杨再庆、杨正锦、杨秀成家。17日离开,翻上西洋店,过观音冲(归映冲)到边沙。红军在村里写下“红军是工农的武装”等大量宣传标语,号召农民参加红军,打土豪,实行土地革命。离开时,留下锅、碗、盆、衣被等大量物品送给群众。1957年遵义会议纪念馆派人到八瓢收集去了8挑,并拆去数方写有标语的板壁。现村民杨正化家屋顶楼板上还存有红军书写的“红军是抗日救国的主力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是抗日的主力军”等标语多幅,杨正怀、正周兄弟老屋外板壁上还存有用石灰书写的标语一幅,可惜多数字已模糊难辩。村民杨通勤家还保存有红军留在米缸中的一双精致木筷。
八瓢村森林资源丰富,2000年以前是县内重要的产材地区之一,林业曾经是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1980年代,村里曾在卡棚坳建有集体林场一个,面积5400亩。1990年代初新增归瓢、合兴等联户林场,合兴、归瓢林场在1993年获省世行贷款造林项目领导小组颁发的“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优质工程”奖状各一张。自国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禁伐出售木材后,全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和劳务输出,全村近半数的劳力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村人始于文昌阁设私塾。民国期间,八瓢学子上鹏池保校就读。1952—1956年办八瓢初级小学。1958—1962年学校高年级并入鹏池小学,保留低年级。1963年复设八瓢小学。1997年,香港陈延骅基金会赞助人民币20万元修建新校舍,1999年3月竣工,新校舍为五间三层砖混盖瓦结构,建筑面积1245。4平方米,易名“锦屏县福和希望小学”。
八瓢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等旅游景点,有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