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黄门村 | 隶属:彦洞乡 |
行政代码:522628207 | 身份证前6位:522628 |
长途区号:0855 | 邮政编码:556700 |
车牌号码:贵H | 行政级别:村 |
黄门村跨度大、起伏大、温差也大。东邻平秋镇石引村,西接采芹、仁丰村;南界清水江与河口乡文斗、岩湾村相望,北邻圭叶村。总面积2265.6公顷,稻田78公顷。辖登步、塘伦、归旁、归架、老权、西六、十二塘、黄门8个自然寨,东距县城29公里,西距乡政府9公里,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各自然寨有的高居山巅,村委所在地海拔900米,有的低住河谷,温差达3—8℃,村所在地是全乡居住地海拔最高之地,最低温-10℃,最高温32℃。归旁是全乡唯一处在三板溪库区且海拔最低(340米)的寨子,最高温36℃,最低-1℃。全村有王、龙、黄、吴、李、袁、石、杨、罗、肖、谭、向、刘、侯、谭、谌、陈、姜、曹、马、伍二十一姓,黄、吴二姓率先入居。而王姓人口最多。17个村民小组,535户,2765人,人口中,女比男少28人。劳动力1500人,外出打工750人,具有代表性的有七人,太子参科技示范户有八户。村人王佑全于光绪十七年考中武举,王安涛、吴世列1956年考入大学,是九寨地区最早的大学生。
全村古树有九块6000多棵,枫树、丝栗、荷木、猴栗、红豆杉、青杠、榉木等合抱者,仅在村驻地就有百余株点缀其间。大片古树在登步、塘伦、归旁三寨较多;桥有十步,河边有两步大桥已淹;尚有修桥建庙等古碑7块,常平仓谷碑是县级文物,寨脚高桥碑是清代嘉庆四年立的,有一块在牛堂被人为埋在土里;新碑是1996年立的记建校碑;遗址有三,即冈兴老场、南岳庙址、飞山庙址;可观石崖有老虎洞等十处;景点金猫塘高居山顶,传有犀牛,至今大旱不干;哒老坡头有清代留下的战壕石垣。清末在村西南辟有斗牛场,斗牛活动至今不衰。
手工业突出在铁匠方面,王运通打造的“黄门斧”曾蜚声遐迩;篾匠所编的竹席、箩筐经久耐用;现在,人们把眼光放在发展上,王伯高、王运合等开了平美的、金猫塘两个岩场,为九寨的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材料。
文明的种子传承下来,清代开办私塾,民国26年办短期小学,过两年建保校。一九五二年秋,省批建九寨民族小学,不但九寨学子集此就读,连天柱、剑河也有学生前来求学。几经波折,走过兴—衰—复兴—腾飞之路,2003年建成了具有侗乡特色的九年制学校,办学的硬件和软件均达到有关要求。现有中小学教师42人,小学生350名,初中生500名,她已成为黄门村和全乡孕育人才的摇篮。
作诗撰联唱大歌,是黄门又一文明现象。大凡年节或大小喜庆,必撰贴对联,屋内有诗画。书画笔法隽永,联、诗含蓄耐吟。村民好客风雅,宾至如归。每当饮至半酣,或换盏,或猜拳,或吟唱。主人将糖果摆上,继之合群对唱,一方由一人领歌,男女众人和之;此歌即是有名的侗家大歌。是时,唱词句句入彀,歌声抑扬湍飞,附和歌声激荡起伏,远方闻之,如仙宫乐奏。其间换杯插叙,常常通宵达旦。
1991年上级在村所在地建一幢乡府大楼,1997年全村建成电视转播台,2001年成为电话村;2002年,扶贫开发东风给黄门村带来机遇,继修通仁丰公路后,除归旁外实现了公路寨寨通;寨改之中,建了上寨街、兴隆街,村寨行道均已铺平硬化。过去的水渠和水库都得到重修;又先后从金猫塘、十二塘引自来水到各家户及学校,黄门饮水难的问题得以解决,远程教育和移动通讯也跟上。农家砖木、砖混结构楼房比比皆是,村容寨貌焕然一新。
各自然寨简况如下:
[登步]原名登凸,在村西南7里处,因寨脚泥塘旁有一土丘而得名,在登尼大队时改为今名,一九八五年四月县批准划归黄门村。特产香菇、天麻,名传湘、桂畅销粤。2004年初遭火灾,国家帮助,大部分迁到大桥头公路边建新村。2007所初,上级拨款修通大桥至登步的公路。
[塘伦]距村西南四华里,寨边有水塘,塘边有甜竹而得名,特产天麻。
[归旁]在村东南7里大山深处,侗名住冲壕溪边得名,侯姓居多,神龛供猴像,显其真诚。
[老权]于村驻地北2里,旁多田膀,以其居住时间较早得名。
[西六]在村东北300米,原名西秋,以其住地偏西得名,后习惯为今名。
[归架]在村驻地东南3里许,侗语译音,因其住地溪头架有桥得名。
黄门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等旅游景点,有锦屏薏仁米、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