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大桥村 | 隶属:上庄乡 |
行政代码:411329307 | 身份证前6位:411329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车牌号码:豫R | 行政级别:村 |
建置沿革
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王大桥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王大桥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王大桥村委会。村委会驻王大桥。辖5个自然村。王大桥明正德年间,王姓自今歪子小王庄迁此定居,因村北礓石河上建大石桥一座,故名。张堂明成化年间,张姓从今邓州穰东镇张寨迁此定居,因村东有座三仙堂,故称张堂。王河湾明末王姓迁此定居,因窑陂河穿村南去绕了个弯,故名。赵庄明初万姓迁此定居,此姓取村名万庄。明初赵子海从陕西龙驹寨迁此定居,以姓取名。
人口民族
有13个村民小组,632户,2502人。其中,男1700人,女1802人,18岁以上劳动力960人,汉族人口2502人,村计生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8%,初中文化程度占75%,高中文化程度占4%。主要有赵、王、张、刘4个姓氏。
自然状况
王大桥地处“四赵路”(南召四棵树至新野赵庄口)西边,距四赵路约3公里,窑陂河、礓石河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土壤以黑粘土为主,四季分明,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全村耕地面积4590亩,人均1.83亩。20世纪70年代前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薯干(面)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种植为主,间有大豆、绿豆、芝麻、红薯等杂粮作物。
畜牧养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工业企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企业得到发展,1995年,赵玉忠在乡工业小区。创办雪山面粉厂,固定资产达50万元。
林 果
1958年,王新云到范潭寨开荒300亩,创建了近千亩的林场,有梨园、桃园、梅园、苹果园、柿子园。1985年,村种植苹果760亩。因价格低、品质差,苹果面积锐减。现在疆石河流域发展片林400多亩。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投资兴建小学一所,占地28亩,有教室、住室46间,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巩固率100%,毕业率100%。现在村小学教学楼正在筹建中。
卫 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1998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加到4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靠自织的土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村民穿着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青、白、蓝色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中高档服装。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0平方米上升到现的40平方米。部分家庭还拥有摩托车,电冰箱等。
王大桥村附近有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甘蓝、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新野三国臊子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