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生故居

陈端生故居

在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正门的对面,有一个石砌高墙的院子,院门上题写着“勾山樵舍”四个大字。

走进院子,可见一小山,人称勾山,大约这院子就由此山而得名吧。这个静静的院子,曾经就是清朝女诗人陈端生故居。

陈端生,这个名字并非很有名,但是她所写的《再生缘》却为很多文人雅士所熟知的。《再生缘》是一部浪漫的长篇叙事诗,一部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较高文学地位的弹词。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陈端生出生在浙江钱塘(今杭州)一个官宦人家。她的祖父陈兆仑在朝为官,又是一位文学家;她的父母亦能诗能文。因此,家庭的熏染使陈端生自幼就喜好诗文,加之她聪颖好学,诗文妙句脱口就来。因此,陈端生从小就被人们称为才女。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秋阳穿过树梢,斜射到勾山上,西湖的水面上无波无澜,也不见湖畔人家的炊烟袅袅。陈端生就坐在窗前的石案上,开始撰写七言排律诗《再生缘》。这一年,年仅18岁的陈端生就写完了《再生缘》的第一卷至第三卷。

到第三年秋天,她已经完成第四卷至第十六卷。但是,家庭的不幸与变故,使风华正茂,荷花初绽的陈端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先是母亲去世,继尔又传来祖父病故的噩耗。加之29岁那年,她的丈夫范秋塘参加乡试时因作弊被罚,流放新疆伊利。诸多的痛楚与悲凄,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使《再生缘》的写作被迫停笔。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在亲友一再劝解之下,陈端生再次忍痛提笔。她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第十七卷。此后,她的父亲病故,女儿夭折。心灵的伤痛与家境的贫困使中年的陈端生病倒在床。

清嘉庆元年冬(公元1796年)。一场大雪覆盖了西湖,西湖的一切似乎猛然间沉寂如死。一个江南才女,在病痛折磨中,眼睛里噙着泪水与无奈,带着她的才华与灵性,留下一部未完的《再生缘》,撒手人寰。

年仅46岁的陈端生,永远的去了。谁来续写《再生缘》?似乎这悲情的弹词本来就是一个未了的情缘,这也许是陈端生短暂而悲凄的人生,在冥冥之中就注定就要留下的一个遗憾。

《再生缘》做为一部浪漫的长篇叙事诗,陈端生写就了前十七卷。庆幸的是,女作家梁德绳(1771-1847,字楚生,浙江钱塘人)续写了第十八至第二十卷,给《再生缘》划上了一个0-的句号。

1961年郭沫若先生在西湖探访了勾山樵舍,他曾写诗感叹:“莺归余柳浪,雁过胜松风。樵舍勾山在,伊人不可逢。”上个世纪六十年郭沫若先生对《再生缘》进行了校订。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此校订本一直沉寂了40年。在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北京古籍出版社才使这部沉埋的遗作得以面世。

而“勾山樵舍”,这个古朴而沧桑的高墙院落,依然在西湖厚重的文化气息里,默默伫立着!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西湖区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故居会感兴趣:

走遍西湖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