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泗洪墓

杨泗洪墓

杨泗洪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泗洪生于1847年,字锡九,号茂龄,宿迁城彤华街人,自幼习武,好打抱不平,后弃学从军。

在宿迁城南项王故里东侧,古老的大运河西畔,沿着东关口西田间的羊肠小道,跨水沟,过小桥,一段迂回辗转,斗折蛇行后,便会看见,一片苍松环抱、绿树掩映之中,一座赭红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其后静卧着一座占地数亩,简朴肃穆的墓地,这里,长眠着清末中日甲午战争中抗倭保台、为国捐躯的宿城籍民族英雄杨泗洪将军,这就是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公墓。

杨公墓从1895年杨公壮烈殉国在此埋葬后一直为土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多次专项拨款,重建墓地。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修建规模不断加大,先后改土坟为砖和水泥结构,并在墓地立造神道碑

墓主生平

杨泗洪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光绪十五年升任镇标左翼统领,后任台湾镇总兵。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腐败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同时命令守台官兵内渡回大陆。此时的杨泗洪任刘永福黑旗军的副帅,拒不执行清廷撤回的命令,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率军英勇作战,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驰骋台湾岛南北,在安溪、新竹两地大败日军,令日寇闻风丧胆。被誉为"黑虎将军"。1895年8月,在落虹桥追击敌寇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在弥留之际,仍密令军中不得发丧,做到主帅丧而兵犹胜,殉国时年49岁。

建筑结构组成

在杨泗洪墓清幽静穆的墓区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的中柱和边柱分别高为五米、六米,中额刻有"杨公墓"三个隶书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烘托着墓园庄重的气氛。其中柱上对联为"血洒台湾,誓保中华疆土;骨归故里,共钦民族英雄。"杨泗洪将军在牺牲之后,台湾人民闻讯,万分悲痛,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执万民伞、擎万民旗,挥泪送别杨泗洪遗骨还归故里,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

在牌坊的两根边柱上,也有一副对联为"沂泗如襟、黄运如带,横贯十三州,独立中流如砥柱;摧秦有项,败倭有杨,上下两千载,同生一地两英雄。"对联对仗工整,言简意赅,为宿迁已故书法家窦燕客先生所书。将杨泗洪的功绩与秦末的盖世英雄项羽相提并沦,说明在宿迁这块土地上英雄人物辈出,这幅对联表达了家乡人民对杨泗洪浓烈的赞誉之情。

过牌坊,沿神道向前走,可以看到神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纪念碑,神道碑上刻有清代宿迁举人臧增庆撰写的碑文,记述杨泗洪将军守台抗日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西侧是建墓纪念碑,上面镌文?quot;杨公守台,抗倭殉国,九十余年,埋骨之所荒芜不治,省市有关部门拨款于一九八七年秋兴建义烈杨公之墓,以昭彰不忘前事,并垂永久,江苏省宿迁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八年。"

沿神道再向前为墓冢,墓冢下为长方形的水泥平台,墓冢、墓台为赭红色,东边墓为杨泗洪及夫人蔡氏之合葬墓,西边为杨泗洪父母之墓。杨公自归葬故里之后,一直为土坟,多年来,荒芜不堪,甚为凄凉,这是因为杨泗洪当初是违反朝廷命令而守卫台湾,被清朝政府视为叛臣逆将,其名气不及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也不如在东北抗击日寇的左葆贵,清廷对杨泗?quot;不属于朝、不及于恤",因而多年来为一冢土坟。然而人民政府却非常重视对其保护工作,省市各级政府多次拨专款用于重建墓地,从一九八七年起开始扩展墓地,把土坟改为水泥墓,修牌坊,树立纪念碑,-九九五年,杨泗洪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观发展

杨公墓后面是一条碧溪,四周环绕着苍松翠柏,肃穆清幽;春天,周围田野菜花盛开,明媚融和,使人感到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杨泗洪墓将与项王故里、真如禅寺、三皇庙等连成一片,成为项里公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的杨公墓拟向外围扩展,墓区内将新建杨泗洪将军塑像,并建一事迹陈列馆,陈列馆内用石雕的形式展示杨泗洪的英雄事迹。建成后的杨泗洪墓将成为我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杨泗洪将军的英名,将与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一样,弘扬天下,永垂青史。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杨泗洪墓清代宿迁市



延伸阅读:

·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宿城区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墓会感兴趣:

走遍宿城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