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原

五指原

五指原

五指原是镇原人民对故乡形胜的贴切比喻,是这里独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本来平坦广阔的黄土高原,因雨水长久冲刷形成的沟堑,将完整的大原,切割成秦铺、湫池、中原、原峰并平凉的草峰而为五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小原面,如人伸展的五指一般,故称“五指原”。平泉镇位于掌心,草峰居首为拇指,原峰为食指,中原地处中指,湫池为无名指,秦铺则为小指。这里虽无江淮平原的葱茏秀丽,却有董志原的丰腴神韵,是陇东粮仓的组成部分。它景色迷人,气候适宜,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夏季不闷热,冬季无酷寒。清晨,雄鸡高唱,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这时,你可以享受到似泰山观日出的美景;傍晚,夕阳西下,晚霞给原野披上耀眼的金装;田野里,晚归的牧童唱着、喊着、闹着,各自返归家门,村子里炊烟缭绕,牛羊的叫声和妇女们呼唤孩子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美妙的田园风光图,令人陶醉。

五指原地处关隘,古代是拱卫中原的西大门,是关中去西北诸郡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相当发达,五指原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峰城隍庙杜家寨,是汉安定郡、唐宋原州与镇戎军的所在地,官道通畅,驿站连接,百里营寨直达域外,不仅是屯兵防守的要塞,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京都-巡视不断,商贾驼队往来不绝,其繁荣发达在汉唐时代是颇为有名的。《汉书·西域传》云,汉置亭障,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武亭其一。这说明中原镇东3里的武亭障,就是汉代西北的第一道门户,是一处重要的驿站。现在虽然面目全非,变为废墟,但其土筑耸立的亭墩障坎、开阔豁畅的城址雄风犹存。《隋书·地理志》载,隋大业初,在湫池置湫谷县,因境内有湫谷而得名,现已无遗址,仅留湫池头村。见诸史籍记载的还有,北周武帝曾于保定三年西巡原州,登临五指原;唐初,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此;宋大将杨文广、曲端在此执军多年,御敌于陇右,颇有军功。所有这些设置记载都雄辩地证明,五指原以它的丰美和险要,养育过众多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在无数次民族大融合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

历史的战火硝烟在这里尚未荡尽,-围剿红军的内战又燃烧起来。不过,这一次战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人民群众固然受到骚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却使五指原的儿女觉醒了,他们为自身解放拿起武器,抛头颅,洒热血,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1935年8月,由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长征斩关夺隘,从平凉转战五指原,处决了民愤极大的-镇原县-长党效贤,南三镇(平泉、中原、新城)特税卡长孟维铎,新城镇公所书记王锡文,在新城、平泉休整筹粮两天,同时召开群众大会,张贴标语,宣传团结抗日、救国救民的方针政策,使当地穷苦百姓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于是无产阶级翻身求解放的烽火熊熊燃烧起来。第一个觉醒起来的是王子厚,他在红军长征经过时,曾带领群众欢迎,安排吃住,帮助采买补给,后来加入0,同刘自鉴一起赴延安学习归来后,积极组织救国会,发展扩大地下党组织。他变卖土地,购得手枪一支,与当地反动派坚决斗争,成为陇东地区革命的举旗人之一,为镇原红色政权的建立和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9年11月19日,在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五指原1000余名党员群众,拥进县城-,要求组织民众武装,训练自卫军,开展抗日活动,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南三镇群众-事件。声势浩大的群众-,在镇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致使官府极为恐慌,县政府不得不接受群众的正当要求,但事后不久,他们背信弃义,大肆搜捕镇压,把血腥的屠刀投向革命群众,王天林、陈三星、徐万恩、康希业被活埋于西峰,赵崇玉被枪杀,罗建章押死狱中。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并没有吓倒觉醒起来的群众,他们纷纷转入地下或奔走县北,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在镇原革命的史册上,五指原是熠熠生辉的地方。这里最先沐浴了党的雨露阳光,0组织发展最快,斗争声势最大。在镇原县5个早期党支部中这里就占了两个,五指原是镇原红色政权的策源地,当之无愧。它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优秀儿子如王天林、陈三星、徐万恩、赵崇玉、罗建章、康希业、闫生甲等;它孕育出如王子厚、李义祥、王海清、刘自鉴、陈添祥等许许多多坚贞不渝的骨干。这些革命先辈尽管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在艰苦岁月里舍生忘死,不屈不挠的斗争奉献精神,始终铭刻在故乡人民的心里,成为后辈子孙的精神支柱和人格楷模。

今天,五指原的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踏着先辈的足迹,改造山河,创造出了更大的辉煌,谱写了生活的新篇章。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镇原县旅游景区

走遍镇原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