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汴河

古汴河

古汴河在隋朝时有北汴、南汴之分,北汴河因黄河多次决口,至隋朝时已无航运能力。泗洪古汴河属南汴河的一段,也是南汴河的下游,当时也称通济渠、汴水、汴渠。

隋炀帝非常重视交通运输,特别是水路运输,为了贯通南北运输,解决国内的“漕运”,决定开通大运河通济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今河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东南流,经开封、商丘、夏邑与今安徽宿县、泗县及江苏泗洪,至盱眙县境入淮河及洪泽湖。因为投入人力多,所以,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即基本完工。

汴河通后,隋炀帝非常高兴,要乘船下扬州游幸,命人造“龙舟高四十五尺”代步,选一千八百名女子作“殿脚”(即纤夫),自己携带皇后及十六院夫人、三千美女、众多嫔妃及部分大臣随行,从者数十万之众,浩浩荡荡,气势恢弘。正值春未,天气开始变热,起程不久,拉船的众女子们便粉面流汗,娇喘微微,隋炀帝怜意顿起,召集大臣想解决之计。有人献计说,两岸遍种柳树,一来可遮荫,二来也可加固堤防。炀帝立即下诏栽树。于是,汴河两岸,广种柳树,不久就形成了一道绵绵无尽的绿色长廊。炀帝念柳树“护驾有功”,后赐柳树国姓“杨”,以后柳树也就开始叫“杨柳”。如今,泗洪境内的汴河下游,还有一片片的柳树,可觅隋唐遗风。

通济渠的开通,连通了我国重要的几大河流,如黄河、淮河、长江等,为隋朝政权的稳定和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古汴河因此成了自隋唐以后几百年间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汴河的贯通,同时也带来了汴河沿线两岸集镇的繁荣,这其中也包括了汴河下游的古泗洪青阳镇的兴盛。但是,因为是引的黄河水,含沙量大,泥沙滞流、淤积,加之后来连年战事,兵荒马乱,无人清淤,古汴河开始渐渐淤塞、萎缩、断流。

到了清朝初期,曾经风光无限的古汴河,几乎全线淤满,几成平地,整条河仅剩下泗洪县境内的这一段(自青阳镇东至洪泽湖,长30余里)作为历史的见证,至今仍可以正常通流、航行。

为保障古汴河运输通畅,碧水长流,解放后,泗洪人民数次对古汴河进行清淤,所以,直至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古汴河两岸居民还以汴河水淘米、洗衣,甚至饮用。但是,由于后来受环境污染严重,曾经碧波荡漾、鱼欢水笑的古汴河,十多年来一度成为暗黑污秽、恶臭冲天、鱼虾难觅的死水、臭河。泗洪人民痛心疾首。公元2001年冬至2002年春,泗洪县人民政府下决心实施“碧水工程” ,斥巨资对青阳镇段古汴河再次彻底清淤,并在两岸砌起数公里长的石块护坡,古汴河终于又焕发了新的活力。现在,汴河两岸成了泗洪人民休闲的场所,节假日里河两岸垂钓的人排成长溜,成了泗洪的一大景观。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泗洪县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河会感兴趣:

走遍泗洪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