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2]
41、南埕村
  南埕村位于天平城下,浐溪、芹溪交汇处,土地面积22.13平方公里。气候温和,交通方便,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正如俗话所说“南埕、南埕,好象县城”。现全村296户,人口1190人,均为汉族。有郭、陈、张、李、林、王、黄、曾、任、章等姓氏,分布于8个自然村落,9个村民小组。解放前,南埕街有商店100多间,是德化山城三大街之一,因1936年的兵灾,1945年水灾洗劫,才毁于一旦。民国成立后,南埕村由当时满
42、官洋村
  官洋村位于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云水谣景区范围内。官洋溪畔有独具一格排列有序的八棵苍劲挺拔的古榕树,树龄有的在400年以上,直径3米多,堪称福建一绝。官洋村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468年,长教简氏第四代孙维厚公定居官洋,子孙繁衍昌盛,现在官洋村全部是简姓子孙集居地。土楼是官洋的特色,中国“福建土楼”已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祠庙宇,也是官洋一大奇观,奉祀官洋始祖的东山祠,于1992年被列入县级文
43、廉村村
  廉村原名石矶津,在福建省福安市区西南15公里处。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光禄大夫薛贺由江南迁入福建,辗转定居于石矶律。他的第六代孙薛令之勤奋读书,在唐神龙二年(706年)终成为八闽第一位进士,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东宫官受冷遇,薛令之愤懑不平,题《自悼》诗于墙上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
44、白鹭村
  白鹭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白鹭乡北部,距赣州市63公里。白鹭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人居村落,此后日渐繁荣。白鹭村现有近六百户人家,2500人。村呈半月形,面积为0.2平方公里,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中,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就有140多栋,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建筑群落,多为明、清两代所建。白鹭名由,很有些诗意。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赣县地名志》载:宋绍兴六年,钟兴由兴国竹坝迁此建村。据谱载,钟兴夜梦白鹭,飞此栖
45、枫林村
  枫林村村内环境保护林45公顷,超过百年以上古树200多棵,林木覆盖率达79.1%。具有很好的红色文化底蕴。该村残存有革命红色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是葛源镇红色资源的重要基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红色游,以重温革命岁月,弘扬方志敏精神为主的红色游;推动能源沼气建设,培养农业循环产业链:推广了“猪-鸡-果”生态果园、“畜-粮”农牧复合生态家园
46、竹桥村
  竹桥古村位于县城北10公里。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口有四人合抱古樟一株,村内还有赐福庙和紫澜阁遗址。村后茂林修竹,鸟鸣树幽。村口总门楼,始建于元末明初,总门楼前有多边形古井三口,用雕花石栏围成,成“品”字形排列,寓意吃了这品字形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门楼内房舍俨然,户近两百,人近千丁。村内有水塘七方,均由石块砌成,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1
47、西头村
  靖安县高湖镇西头村位于靖安中西部,是靖安县西部丘陵地带的尽头,是古代三大清官“况钟”故里。距县城28公里,三面环山,南面与奉新接壤,背面环抱罗湾乡。解放前是通往罗湾、中源、修水、武宁必经之道。西头村占地面积59平方公里,占高湖镇总面积的三成,其中耕地面积2544.31亩,山林面积8万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是全县第一大林业村。现辖18个村民小组,549户村民,总人口1929人。设党总支1个,党支
48、水南村
  百年古树近3千棵。全村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0%,农房改造率达85%,农网改造率达100%,全村兴建幼儿园一所,义务教育普及率100%。硬化主干道、支干道及入户路4.2公里。改水改厕,建成了卫生厕所、标准畜禽舍。为了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南村建成了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舞队、文艺队、腰鼓队等,节假日经常在文化广场上进行自编自导表演,传承宣扬古村打船歌、游
49、下元一村
  下元一村实行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无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以上;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98%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良好。该村天台山是展示远古太阳崇拜文化的一个窗口,主峰上有4500年前的太阳神祭坛遗址,有鸡呴呴喽山、大羿陵、嫦娥墓、太阳神石,祭祀太阳女神羲和的老母庙及石刻文字和岩画等历史遗迹。民间有大羿射日、玉鸡叫太阳等传说故事和过太阳节的习俗;还成立了太阳文化研究会,并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民
50、北山西村
  北山西村具有繁荣的生态文化。绿化并保护了历史名山—牛山,再现了春回牛山雨蒙蒙的景象,扩大了牛山庙会的规模,增添了庙会的内容;柏树林、樱桃林、白杨林和金银花等,林木覆盖率达到了52.8%以上。浓郁特殊的民俗节会活动:“三月三、九月九、六月六”,管子后裔临淄祭祖活动、帐篷节等游春登高,酬神祈福;有异彩丰呈的齐文化特色的蹴鞠、斗鸡、戏曲、民间歌舞等文化活动;建立了管仲纪念馆和中国宰相馆,成立“中华管子文
51、冯卯村
  冯卯村位于岩马湖风景名胜区西南部,森林覆盖率达57.5%,有百年古梨树597株。周边10公里以内没有任何污染源,景色宜人。制了《冯卯村民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利用各种媒体和形式宣传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建成文化健身广场、留守儿爱中心、综合文化站、多功能培训室,建起庄团、农民锣鼓队等,并连续开展“五好家庭”的评比活动。集农林业高交种植、农林业科技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农林业生产模式。目前,全村甜桃、樱桃等林
52、后田社区
  后田社区居委会村庄由来明永乐二年,李氏由云南乌沙卫迁李家曹村,1433年,其一支迁此定居,定名田村,后形成东、西、前、后四村,此村居后,故名后田村。 政区人口位于街道东部,正阳支路东西穿村而过,东临烟青一级公路,西靠青银高速公路与西田村、江家庄社区毗邻,南连东田村社区,北接前旺疃社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2004年7月,后田村改为后田社区,有居民445户,人口1472人。经济状况1995年以来
53、大泥沟头村
  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现有130户,385口人,党员27人;耕地面积800亩,山林面积1600亩。2005年,该村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407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3元,其中来自服务文化、旅游的务工及租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该村先后荣获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文明村镇、青岛市十佳文明村庄、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被胶南市委、市0确定为全面小康
54、凤凰村
  凤凰村村庄由来北阡在南阡东北3.5公里处。据《房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房氏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来此立村,因地处古阡之北,称北阡。1949年,北阡分为两个村,南街因靠近凤凰山,改称凤凰村。政区人口全村总面积1439.4亩,2006年耕地面积789亩,有居民185户,594人,有房、于等12个姓氏。经济发展村民拥有大牲畜36头,猪存栏64头,羊604只,养鸡专业户3户,养羊专业
55、重渡村
  重渡沟风景区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3%以上,景区内有名贵的红豆杉、千年菩提树,五角枫等珍稀植物15种,村中万亩野生竹林遍布沟沟岔岔,形成一年四季碧翠欲滴的奇特景观。重渡沟民居与民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农耕村是景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具有民国风情的一处自然村落。有豫西民居特色的民居文化、作坊文化、娱乐文化、王莽追杀刘秀的历史传说、天女植竹以及宗教等传说,其中景区内有保护完整的清代建筑靳家楼,有农耕民
56、陈南村
  陈南村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境内植被丰富、拥有山水相间的天然优势,翟山、灵山、虎头山在此形成合围之势,涌泉河、月牙湾等水系流经这里,水资源丰富,依山环溪的独特自然生态风光,林木覆盖率为49.1%,周边无污染,山乡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生态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文化典故和神奇传说广为传颂。历史上曾出现东台御史、西台御史两位为民请命的清廉之官,至今陈南老村东台和西台仍存有大批古代砖瓦
57、郝堂社区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西边紧邻浉河区,南边与罗山县接壤。郝堂村是豫南山区的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面积约20.7平方公里,是平桥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共有18个村民组,620户,2300人。2011年,平桥区委、区政府将郝堂村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村,探索新农村建设。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
58、河西村
  境内灵宝小秦岭国家级地质公园、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态文化积淀深厚。汉山自唐时儒、佛、道三教并存,区内文物古迹、名胜景观众多,素有“七寺八庵九道观,四十里竹林不见天”之美誉;“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是河南省政府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山自然生态文化奇绝;汉山文物古迹、名胜景观、历史传说众多,素有“七寺八庵九道观,四十里竹林不见天”的美誉。配合县乡文广、文物、旅游、宗教等部门,
59、南街村
   南街村隶属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和京广高铁,东临京港澳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3700多口人,5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村党委下设24个党支部,有党员730多名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经济建设上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
60、麻柳溪村
  麻柳溪村因一条两岸长满麻柳树的小溪纵贯全村而得名,当地村民大多沿河而居。该村位于咸丰县黄金洞乡西北角,省道248 擦村而过,距咸丰县城65公里,乡集镇9公里,全村村域面积29877亩,辖8个村民小组,365户,1286人,以羌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8%,是鄂渝边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羌族村民聚居地。 麻柳溪是一条长长的小溪,清澈见底,沿着山谷从村中蜿蜒穿过,小溪两岸遍植麻柳树,溪
61、樱桃沟村
  樱桃沟村位于郧县茶店镇境内,地处郧县于十堰张弯区结合部,属典型的“八山半水分半田”,自然条件恶劣,水旱灾害频发。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生产能力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属集中连片贫困村落之一。全村版图面积7.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以坡地为主,辖3个村民小组,426户,总人口1568人,其中劳动力980人;2010年7月登记的2009年人均纯收入在1
62、西长村
  西长村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3%,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全村落实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定期开展陈年垃圾清理和环境整治活动。该村生态文化底蕴浓郁。古树的生存,古井的发掘,古庙的存在以及一套完好的清末韩风的民屋保存;花鼓戏和舞龙艺术的欣赏由来已久。为保留西长的民俗生活文化,村组织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广场,成立村组织活动中心。修缮原始古迹,保护自然风光,配合村民的风俗娱乐,形成了
63、影珠山村
  福临镇影珠山村位于长沙县西北部,因境内有省级森林公园影珠山而得名。近年来,影珠山村坚持念“绿”字经、打文化牌、走特色路,如今这片1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山绿水相伴,处处透着清新幽静之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近日,影珠山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此次全国生态文化村共评出109家,这些村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
64、尹家冲村
  尹家冲村座落于南岳紫荆山群山之中,全村形似带状,村内有万亩竹海、千亩水面、百年宗祠、十里香樟等美景。森林覆盖率76%,树龄超过100年的古树有3株。人文悠久,底蕴深厚。有建于光绪32年的尹氏宗祠,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2002年被确立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我国姓氏宗祠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家族祠堂。院内“金凤寻巢、顽童问路、太白题诗、松鹤延年”四幅古朴有趣的木雕锦屏雕刻形象逼真,栩栩
65、三合村
  森林覆盖率达72%,百年古树近300棵。其中树龄最大有700余年,直径最大120厘米,人杰地灵。清宣统年间,三合人王名清曾经担任兵部侍郎;王道连,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独立师参谋长;王成兴,建国后任冶金部有色工业部负责人。民间广为传说的大力士王仲古;民国时期有名的画家王兰,故有“五古之村”的称号。积极开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致力打造“水上乐园”。把有300多年历史的花桥、戏台进行修缮,并建了花
66、红沙村
  素有中国白鹭之乡的防城港市,白鹭每天和村民和睦相处。生态文化繁荣,有良好的环保习俗;生态体制建设上,建立生态文化教育网络和制度,注重公众参与居住区生态管理,倡导节能、节水、生活俭朴;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级护林队和义务环卫小组;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大力发扬敬业守法、呵护自然的生态文化传统;开展民间艺术展览、文化研讨会、和民间收藏品展览;全村成立了“红沙海产品产销协会”、“红沙大蚝产销协会”、“红沙村蚝
67、王尚村
  王尚村聚居着白裤瑶族。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外界戏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因白裤瑶男子常年着白裤而得名。注重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加强宣传和遵守《森林法》,制定了《王尚村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居民防火公约》、《王尚村环保管理制度》等多项规定,增强了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发展。王尚村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成为
68、高山村
  高山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内,玉桂公路从村经过,交通十分方便。村北有大容山为北靠,东有金马山,文笔岭围绕,西面有寒山圣境遮拦,南有清湾江蜿蜒而过。 高山村古建筑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群。保存着明清古宗祠13座,古民居60座150幢,古火砖巷道9条,以及古井、古戏剧场、古石碑、古城墙等一批古建筑,浓缩着浓厚的明清民俗文化底蕴。这些古建筑大多保持完好,以绍德祠、思成祠、致齐祠、
69、维新村
  维新村是黑衣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爱树、种树、护树是维新村民们的传统和习惯,各户种植黄花梨、沉香、柚木等珍贵树种;古树、大树得到群众保护;自觉遵守村规民约,30多年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和林地纠纷。建设了融入壮族文化元素的村级文化舞台,组建文艺队,歌圩节日时,人们身着黑色壮族民族服装,舂糍粑、唱山歌、跳壮舞;举办“民俗风情节”、“农民运动会”、“边境大舞台天天演”等大型文艺汇演;篮球等文体比赛。推广使用沼
70、下莲塘村
  村周边有百年龙眼树等百年以上古树名木20余株。用“绿色行为”经营“绿色生活”,已成为村民的时尚追求和生活理念。下莲塘村人文底蕴厚重,现存两处古建筑。村北有清代民居将军第,始建于清嘉庆6年(1801年),从高祖刘宗楷始居至今已有200多年,整体保存完好;村西南为刘炳宇庄园,系民国陆军中将刘炳宇(字统臣)于民国初年所建,为中西结合的庭院式庄园,当地人称为“洋楼”、“古楼”。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的
71、元门村
  元门村委会位于元门乡政府南端,与琼中县接壤,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元门村是山区地带,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的鹦歌岭山峰,是国家省级的森林保护区之一,也是白沙县主要森林自然景观的旅游景点;境内田园肥沃,气候温和,生态平衡。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现有300户,人口1118人,其中,贫困户138户552人;低保户21户110人,耕地面积855亩,水田746亩。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调整和优
72、什寒村
  红毛镇什寒村位于海榆中线160.5公里,内进9公里处,北面临界白沙县,处在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海拔近800米,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常年凉爽,在空气湿度较高时,峡谷间常汇集大量云雾,形成“云海”景观,房前屋后云雾缭绕,村落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着“天上人间什寒”的美誉。该村由苗村、冲沙、什托和元也等4个村小组组成,共100户520人,其中,苗族340人、黎族180人。什寒村曾是
73、凤凰社区
  在万州太安镇与云阳凤鸣镇、磐石镇交界处,有一座海拔千米的大山。该山峰峦起伏,形似凤凰,头抵太安镇凤凰村高昂于长空中;尾达云阳县磐石镇,直锁长江,像是横亘在万州与云阳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名叫凤凰山。凤凰村正是坐落在这座雄伟的大山上,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多亩山林连成林海,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山涧淳淳泉声,两处山泉暗涌;古木参天,火棘树红了一片林;阵阵花香,杜鹃花醉了一方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人与自然完
74、林海村
  林海村森林覆盖率达98%,有有中华秋沙鸭、弹琴蛙、猕猴等数十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和桫椤、红豆杉、鹅掌楸等珍稀保护植物。10年内未发生森林火灾,民主管理措施满意度达90%以上。人文历史厚重,古墓、寺庙、岩画等古朴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古墓上的对联、墓志铭文采斐然,其中咸丰十一年间的一座杨母穆氏墓“杨氏佳城”上的一组“青山不语花长笑,绿水无音鸟作歌”的对偶语句被人们广为传颂;金龙寺以佛道两教同处一地而
75、牡丹村
  牡丹村于垫江“百里牡丹花海”核心景区。融入了“千年古县、牡丹故里”的特色旅游文化,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华夏牡丹花海生态旅游区”,被誉为“华夏牡丹之源”和“丹皮之乡”。主导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形成了恺之峰牡丹文化园、百灵山牡丹艺术园、太平湖牡丹精品园、楠竹山公园、牡丹焦石谷、太平禅院、百年牡丹、明月石佛、千年古藤、静观园等多处人文景点。为了保护生态,村里制定了“生态建设村规民约”、“诚实守信村规民
76、友谊村
  友谊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巴人曾在此建都。48座石屋是一个大型崖墓群,建成于东汉之六朝,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专家称,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巴人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巴楚两国相争时期,一度在长江边上的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建都。考古发现,将盐井开发的上限溯至商代晚期,并对早期制盐工艺有了基本认识,填补了盐业科技史的空白,为认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该处还残存有悠久
77、凯堡村
  凯堡村有百年古树82株,森林覆盖率达70%,道路、水系绿化率95%。设有垃圾箱,同时配备垃圾车和卫生清扫员,不滥用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循环利用,发展生态沼气池80座。凯堡村生态文化繁荣。以唱山歌、跳花灯、舞龙灯、还愿祈福等为主的土家文化、巫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着“云雾仙女凯堡伏魔,泪化灵泉”、“钟灵水库龙王石棺”、“凯堡茶能化铜钱”的传说。村寨土家吊脚楼林立,百年以上的古建筑有121幢,诠释着岁月的
78、王坪村
  A级景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处在该村腹心区域,林木覆盖率78%。村内村容村貌良好,域内无工厂,无污染源,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王坪村加强了对村民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引导群众当好陵园的“守墓人”,做好4A级景区的“耕耘人”;成立了农民文艺宣传队,通过快板、小品、歌舞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常怀感恩之心,倡导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孝老爱亲、勤劳诚信
79、长寿村
  长寿村位于德阳崴螺山省级森林公园内,林木覆盖率高达75%,百年古柏有453株。相传在2000多年前,韩终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来到了崴螺山,并发现长生不老药。长寿文化是该村的核心文化。举办德阳首届长寿养生重阳文化活动月,通过百寿宴、为长寿老人写生、长寿文化展览、长寿文化论坛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长寿文化。热爱运动和盛产辣椒是该地长寿秘诀,每年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大赛和辣椒节庆祝活动。建有集文化活动中
80、折多塘村
  全村99%居民为藏族,林木覆盖率75%。村已初步建成以生态、特色林业为核心的,集自然保护、生态景观、生态居住、环境保护等为一体的新农村项目示范点。康定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在茶马互市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定锅庄,康定又是锅庄文化的发祥地。康定折多塘村地处318国道线,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折多塘村文化生活丰富,以生态文化为载体的各类民间活动、节日活动日益深入到日常生活。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