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3]
81、古定村
  古定村包含13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有柿子林10000多亩,杉木2000多亩,还有几千亩的原始森林,绿化覆盖率达82%。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现存的石磨、石舂、龙骨水车等见证了昔日繁荣的古老农耕文化。在做好舞狮文化、婚嫁习俗等古老文化活动的传承外,通过整合文化名村、新农村等项目,建成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有仿古戏台、篮球场、图书室、娱乐室、活动室、体育健身路径等。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是发展
82、前进村
  前进村与著名风景区——西山接壤,该村地处山区,脚石坑和杨桃坑水自西向东分别流经村中的北部。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在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庭院设施、生态景观、文献资料、口碑传说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飞来寺”“冯爷庙”的来历,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前进村主要产业有茶叶、花卉、水稻种植,农民人均年收入8700元。前进村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自治区新农村百村建设示范村”
83、九凤村
  九凤村生态保护良好,林木覆盖率85%。梨花山与百年梨园的树、花美不胜收,九凤瑶池、黛湖、韩湘湖的水碧绿澄澈。以梨树为主导,挖掘梨文化内涵,举办了梨花节。文化生活丰富,开展了“梨园春”摄影大赛、梨园金曲音乐会、古梨树命名活动、梨园相亲会等活动。发展旅游节会经济,举办了七届金凤梨花节,成立瑶池果蔬股份合作社和重庆百年梨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促进传统种植业向观赏休闲旅游业的转型。被重庆市旅游局评为最美赏花
84、马营村
  马营村四面环山,草甸连片,牛羊成群,时有野生动物出没,独具高山特色的巴山塞外风情。林木覆盖率81%。据传因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安营扎寨、娶妻生子“满月”而得其名。境内仍有东汉传承下来的“马扎营”、“兵营坝”、“马路槽”等古驿站和战争遗址。有板栗林、核桃林、厚朴林,总面积达6000亩。生态旅游方面,有46家颇具规模的农家乐、多处野外露营地、跑马观光等。自然风景有天然草甸、石林、洞穴,古迹有兵营坝、狗儿
85、银杏村
  银新村村内山高谷深,森林茂盛,保存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淳朴古雅的民俗民风。全村拥有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的白果树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等珍稀植物10余种。森林覆盖率80%。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级非遗项目——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帘”的梁平竹帘工艺在这里世代传承。市级非遗项目——梁平高台狮舞。民俗特色文化——山歌、孝歌、嫁女歌、开山号子、
86、民族村
  民族村是一个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少族民族村落,村内生活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三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1%左右;是重庆市规模最大、唯一保留和使用苗族语言的村寨。林木覆盖率90%。结合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积极发展旅游业。民族村主要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发展了金银花230亩。2014年注册成立了金珠苗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年产值已达到500余万元。2012年,民族村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87、山羊村
  山羊村与国家森林公园清华林场交接,野生动物品种繁多,空气清新、森林茂密。林木覆盖率89.8%。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陈汝燮的文化遗产,八景并序,荅媛诗草卷九册,还有古墓、碑文、古代窗花、雕刻、螃蟹舞、除草号子、山歌、民歌、旁歌、钱边子、樵鼓楼、花灯调子、哭嫁歌、行家奠、迎亲歌、古代行婚礼、鼓南舞、中国民间八大棋等历史文化传承。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板溪镇政府大力开发打造、村民自发保护,成功在全市塑造出
88、玉白村
  玉白村地处大巴山南麓,山清水秀,林木葱茏,玉湖仙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3.25%。玉白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佛教、红军文化;成功举办了“龙舟、抓鱼、选美”大赛和“吃庖堂”大型活动,弘扬了当地传统文化。曾荣获“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称号,“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89、岱瓮村
  岱瓮村位于岩脚镇东部,通村公路运输紧接“六纳”公路,距岩脚镇中心5公里,距六枝火车站15公里,东与龙场乡相邻,南与新窑乡和堕却乡接壤,北与本镇高桥村相连,占据乡镇集贸优势。岱瓮村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678人,共665户,境内居住汉、仡佬,苗等民族;全村总面积约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0亩,其中田约520亩退耕还林面积1700亩。全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以及马铃薯为主
90、望城村
  望城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舞阳河畔,居住着汉、苗、土家等民族,林木覆盖率55.9%。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培训室、老年活动中心、1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休闲文化广场;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开展“五好诚信户”创建活动。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和花卉苗木种植,着力打造农业观光旅游接待村寨。被民政部、司法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
91、石门村
  石门村距习水县城22公里,是县级和程寨乡党委着力打造的旅游景点。这里有红色文化---红九军团驻地杨氏宗祠;有天然绿色地理风貌----两山环绕,青山绿水,风景独好;有白色的“水文化”---清澈见底的溪水是石门村的特色,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是最佳的消暑胜地,更有农家乐以及天然绿色果蔬给您带来夏日的一抹清凉!1935年10月,红九军团途径石门村,以杨氏祠堂为驻地在此指挥战斗,为红军四渡赤水和北上做出了巨大
92、黄丝村
  黄丝村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位于鱼梁江边的麒麟山气势磅礴,云雾丝饶,山上森林甚密,森林覆盖率达55.2%。建成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培训室,配置了电脑、电视、投影仪等硬件设施,丰富了教育、法律、科普、农技等方面的图书和课件资源。通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新建了主寨门、侧寨门、标准篮球场、民族歌舞表演舞台和停车场。采用了服务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合一”的发展模式。2014
93、西江村
  西江村人口总数5457,其中农业人口5405,行政区面积3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71.5亩,主要民族是苗族,汉族。生产总值3600万元,主要产业是旅游,养殖。特色产品是刺绣,银饰。
94、茶香村
  一、茶香村基本情况茶香村位于谷脚镇东北部,与醒狮镇、哪嗙乡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下辖5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寨,现有176户657人,有耕地面积1306亩,其中水田205亩、旱地1101亩,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村党支部有党员21人。茶香村经济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外出打工为辅,其中水稻种植200亩,玉米种植120亩。全村共种植经果林(刺梨)3000亩,涉及135户,
95、联席村
  联席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境内古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古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林木覆盖率73%。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一是将生态文化融入学校、进入课堂,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二是开展健康向上、具有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三是注重人生礼俗的生态文化。四是注重植树护林节。生态产业丰富。建设了1万多亩高优生态茶园;发展生态粮食种植;
96、新岐社区
  新岐社区属典型的山区林业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腾冲“避暑山庄”之称。林木覆盖率95%。把汉文化和生态文化浓缩在了大山深处的古老村落中,演绎着现代版的世外桃源生活。组建村级老年协会、妇女、社会青年文艺队,每逢节庆日都举行皮人戏、滇剧、舞狮、山歌等地方特色文艺演出。建成一个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建设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点和新岐绿益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林,由发展用材林向经济林转变,
97、共和村
  共和村位于七河坝最北端,东西两边均为山林,森林覆盖率74.6%。人文生活丰富,以文化为载体的各类民间活动、节日活动日益深入到日常生活。建成了多功能培训室、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拥有近30个文化业余演出队,开展生态村建设主题的文艺活动和各类培训教育。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广泛种植优质烤烟。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传统村落;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被评为云南省休闲农业
98、允俸村
  允俸村交通便捷、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以绿篱取代高墙,种植黄连翘、绿连翘4000余株,进村路两侧种植肉桂、兰花苑、印度紫檀、樱花及其他树种。林木覆盖率60%。民族文化特色浓厚,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丢包节等民族节日。积极开展“文明村”、“平安村”、“农村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民主法制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建设泼水广场和设篮球场。积极发展甘蔗、畜牧、渔业、交通运输、民族手工业,加大冬季农业开
99、那柯里村
  那柯里村隶属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地处同心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10公里,到乡道路为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20公里。东邻同心村,南邻富强村,西邻思茅区,北邻漫海村。辖那柯里、烂泥坝、扎捌寨等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4户,人口1615人,劳动力96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18人。全村国土面积26.5平方公里,海拔128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46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
100、发达社区
  发达社区属布依族聚居村。村内有著名的九龙瀑布风景区,是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5%。保存和继承了布依族生态文化及民俗民风,主要有祭老人房、祭山神、祭水、送鬼等;建成了文化休闲广场、民族文化陈列室、文化活动室、农民锣鼓队等。发展苗木、林果、蔬菜、济作物等特色产品生产。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生态公益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连片规模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依托九龙瀑布风景区,大力发
101、科迦村
  科迦村历史文化深厚,科加服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科加特的节庆包括男人节、南木东节等。通过科加寺和藏戏表演发展旅游业,吸引前来朝圣和看戏的中外游客。2002年被列为自治区级小康示范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0年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02、龙达村
  龙达村是松赞干布和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林木覆盖率91.6%。村民文化生活丰富。有-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节日。节日期间村民举行各种比赛如:拔河、搬石头等。建有松赞干布纪念馆和古代兵器博物馆,其涵盖了藏、汉、满、蒙等民族特色,收藏了万余件民间珍贵文物。强巴敏久林宫已经修葺一新,全面扩建成了松赞干布纪念馆,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2008年被评为“义务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103、索通村
  索通村主要分布着高山松、漆树、槭树、沙棘、云杉、冷杉等高产林和经济植物。林木覆盖率70%。是波密县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有波密锅庄、波密“卓”、波密热巴、山歌、说白、赛马、马术表演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和民族手工业。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本村民风、民俗,发展民族手工艺木制品等民族旅游产品。80%以上农田均为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面积达212
104、扎西岗村
  扎西岗村:位于318国道沿线,距鲁朗镇2公里,村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现全村有64户302人,劳力144人。耕地面积1320亩,牲畜总头数达2406头(匹、只)。以旅游为主、农牧业为辅,现有五保户3户4人。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11.89万元,人均纯收入22090.50元,现金收入16126.10元,是我县较为有名的旅游村落。2014年全村共接待游客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近年来
105、勒村村
  勒村村属于边境村之一,是较少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森林资源总面积为9万亩,林木覆盖率60%。群众文化生活丰富。门巴戏—阿吉拉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开设农家书屋,书屋配有历史、文学、科普、教辅4大类图书;利用春节、-新年、五一、七一、国庆等重要节庆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生态旅游业和特色产业是主要经济来源。勒村是西藏为数不多的产茶圣地之一,打造“门隅佛牙、玉罗冈吉”
106、斗玉村
  斗玉村是山南唯一的珞巴族群众聚居地,与印占控塔克新和俯里、沙里地区相邻。林木覆盖率58.6%。通过组织开展“体验真情,学会感恩”系列活动,促进斗玉珞巴民族乡的文化发展。积极引导文化与旅游结合,举办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通过珞巴特色节日、桃花节等挖掘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的珞巴歌,努力构建、丰富、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斗玉村收入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林业、牧业、种植业收入;二是采挖虫草、藏药材;三是商品零售
107、河底村
  河底村依塬傍水,田园风光独具魅力,台塬、川底、滩地、湿地层次丰富,周边旅游景点丰富。林木覆盖率81.7%。文化内涵丰富。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组建了200人的河底村“半边天”女子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团队、自乐班等,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成藏书2万余册的农家书屋。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全村已发展猕猴桃种植3312亩,单项产值突破3000万元。积极开展猕
108、任家沟社区
  任家沟社区三面环山,满目苍翠,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林木覆盖率74%。设置有活动室和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等设备,配备了各类图书,村部广场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各类健身器材,建有景区医务站、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推广种植高山茶叶,集种植、加工、销售、观光、品尝为一体的茶叶深加工厂;旅游度假园区有形形-的休闲农家乐、垂钓烧烤园、千亩观光茶园、农事体验、田园风光拍摄等。被中共陕
109、北郭村
  北郭村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周公庙风景名胜区相毗邻,是周公故里。林木覆盖率38%。定期举办西岐工艺品展览,包括剪纸、刺绣、泥塑、曲艺等西府民间艺术和岐山擀面皮、岐山醋、锅盔等地方特产;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休闲健身乐园、老年锣鼓队、老年秧歌队等;开展了“五好家庭”的评比活动。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果园,建设了千亩优质果品观光园和生态花卉观光采摘园。曾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卫
110、花园头村
  花园头村是延安“四山”(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风景区之一的万花山风景区所在地,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以漫山遍谷的野生牡丹而闻名,是中国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林木覆盖率80%。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拥有一批优秀的剪纸、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秧歌表演民间艺人。花园头村民间工艺协会,将民间工艺、民俗表演集中化、专业化、组织化、有力的推动了民间工艺和民俗表演的传播影响力。紧紧抓住农家乐、休闲旅
111、灵泉村
  灵泉村交通方便,分为老城堡和新村两部分。林木覆盖率25%。灵泉村科学规划,建成了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组建了歌舞队、健身队等,农闲时经常在文化广场上进行自编自导表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红提葡萄种植,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深入挖掘“释、儒、道”文化,发展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依托洽川风景名胜区,修建完善了古建筑群,建成风景优美、文化丰富的福山景点。
112、王家大庄村
  王家大庄村位于临洮县北,西邻洮河,东依东山,林木覆盖率44.9%。文化底蕴深厚。建设古城门、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秦长城博物馆、洮河民俗风情馆、李氏寻根堂、洮砚及洮河奇石馆、老子文化广场、秦代农耕生活园、秦风古邑文化园、名人景观大道、名人书画走廊、彩陶商业一条街、狄道风情街、临洮八思巴大寺、藏羌文化及傩舞表演大舞台、秦陇戏曲及洮岷花儿演绎大舞台等。是全县花木示范基地,花卉苗木1500亩。加大了林果
113、大水沟村
  大水沟村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8%。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形成了山、水、林、田、路配套的田园风光。村内修建了两处宣传和教育的文化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发展、乡风文明、孝老爱亲等内容;修建有6处文化休闲活动广场,经常开展“四新”竞赛、“六争六评”、“五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各种创评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对全村的核桃树加强综合管理,新栽植樱桃、杏树等经济林果4000多株,利用荒地流转种植
114、刘家村
  刘家村是永靖白塔木匠传承村,刘氏木雕技艺享誉全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组建了秦腔自乐班、舞蹈表演队、文化艺术社,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新建陇家福幸福寓所、互助老人幸福院。培育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以林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苹果标准园建设;引导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动果蔬产业发展。全力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挖掘以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垂钓等为载体的旅游项目。
115、龙王坝村
  龙王坝村坐落于宁夏南部山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六盘山脚下,位于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和党家岔震湖两大景点之间,交通便利。林木覆盖率65%。建设了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宣传栏,修建科技示范中心,建成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组建了舞队、文艺队等。采取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充分利用渠、沟、路旁及空地种植油用牡丹,利用退耕还林苜蓿地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116、东淌村
  东淌村森林覆盖率32%。种植树种多以山桃、杏树、漳河柳、刺槐、云杉等为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经济林约占90%,以美化、绿化为主的景观林占10%左右。是纯回族聚居的地方,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回族群众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均举办篮球、登山、下方、象棋、拔河等体育赛事和文体活动。现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处,文化广场1处,图书室1间,篮球场2处。引导村民发展红梅杏产业,全村红梅杏
117、穆民新村
  穆民新村仅德高望重的哈吉就有30余人,80岁以上老人达20多人,素有“哈吉村”、“长寿村”之称。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苗木栽植产业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花卉苗木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小麦、玉米等种植业年收入在150万元以上,农民外出或进城就近打工收入在300万元以上。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保护点,2013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特色村镇。
118、达西村
  达西村位于新疆尉犁县兴平乡,2007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集体纯收入102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75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45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014.81元,再次位居全区前列。三年来,达西村从培养干部,更新领导阶层、健全、落实相关制度等方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经济方面,一是保持了棉花这一支柱产业发展的势头。二是高度重视林果业生产。三
119、萨依力克村
  萨依力克村森林覆盖率58.1%。库尔勒的母亲河--孔雀河穿过该村,形成了约1050亩的自然生态水面。在村两委、文化大院等地设立生态环保专栏。通过多种方式的生态环保宣教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的行为水准及思想素质。逐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商业等三大支柱产业。村民收入依靠林果业,棉花,蔬菜瓜果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家禽养殖业,农民农家乐,运输业等。先后荣获自治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好站点,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