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家桥村 | 隶属:苗山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5251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王家桥原名兴隆桥。清朝顺治年间,山西王振夫妻二人来此居住,繁衍子孙。因为此处是通往博山的交通要道,来往商客较多,在此开店,生意兴隆。加上在桥边,故名兴隆桥:后又冠以姓氏,更名为“王家桥”。现只有王一个姓氏。
王家桥村1958年隶属苗山公社;1984年隶属苗山办事处见马乡;1984年10月隶属见马乡;2001年隶属苗山镇。
1958年,因修建大冶水库,全体村民像当年支援莱芜战役一样,积极地、毫无怨言地献出自己祖辈耕种过,赖以生存的土地(据粗略计算:被大冶水库淹没的良田达50亩),举村迁到不靠路、不靠水的南坡。因为没有土地,部分村民全家自愿迁往口镇太平、北街及东北三省,后因思乡心切,文革期间大部分迁回。国家并没有忘记王家桥的村民。每年无偿下发粮食、化肥等,而且从本村招了许多工人到莱钢、化肥厂、华冠集团、潘西煤矿等企业工作。
迁庄以后,面对的是荒山野岭,原来的房屋没有了,水浇地没有了,村民靠什么生存,这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问题。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全村二十名党员的带领下,分成林、副、农三组,各负其责,积极地按照规划进行实施。经过十几年坚定不移地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林业组积极植树造林。山上石多土少,树木成活率比较低。村民们没有气馁,把石头一块块捡出来,在山顶栽上柏树;在山中间地堰旁栽经济树,经过十余年不间断地种植,山上种植树六万余株。山上郁郁葱葱的柏树,一年四季常青。山中间的花椒、枣树、柿子树也成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业组面对人多地少的情况,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他们学大寨,回土造田,把村西的坟墓迁到不能造田的山顶,腾出了大片的土地。他们咬定治水不放松,十几年如一日,挖井建水库。于1963年到1965年,历时三年在村南淘井一口。井深33米,直径4米,并且在上面安装辘轳,彻底结束了村民吃水需到十几里外挑水的历史。1976年至1983年,历时七年,在水利局的协助下建大型扬水站一座,渡槽长度140余米,修建水渠2500米,方便了土地灌溉。扬水站和渠已于1993年停止使用。现如今如同一道防护栏,牢牢扼守着王家桥村的西大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治水仍方兴未艾。1985年在本村西挖125米深井一日,既能浇地又能供村民饮用。1986年在村南峪建自饮井一口,村民吃水不用花钱,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旱时水不够用时可用村西深井补给。
副业组也干得红红火火,有油坊、磨面坊、粉坊、馒头坊、红炉等,自产自销,基本满足了村民的需求。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林副三组也随之解散。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活了村民的思想,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他们利用大面积的草场积极发展畜牧业,黑山羊总量最多时达人均两只,成了村民的一项收入。同时,利用守了十几年的聚宝盆——大冶水库,积极发展网箱养鱼,有十几户村民靠养鱼已走上了富裕的道路。2001年人均收入2000余元。原来村-输庄稼肥料依靠手推、肩挑,现在该村有拖拉机8部。
1964年村北建复式小学一处,当时为苗山公社最好的小学之一,当年共招收学生40余人。1996年撤销并入南龙角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有8人升入大中专院校。
村中现有经销部一处,村民购买生活用品基本不用出村。1979年通了电,至2002年户户有电视,多半村民安装了电话,缩短了与外部的距离。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王家桥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莲花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