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郭家庄村 | 隶属:鹏泉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4210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明初董姓由江苏沭阳县迁此,国姓早居,以姓名村国家庄(村南有国氏墓田为证),后国姓他迁改称郭家庄。
1941年郭家庄属莱东县;1945年恢复莱芜县制,郭家庄村属莱芜县辛庄区;1951年改为第八区;1955年属松山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郭家庄属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城关镇;后改为办事处;1985年撤处设乡,郭家庄村属莱芜市北孝义乡;2000年底,北孝义乡并入莱城区街道办事处,并改为凤城街道办事处郭家庄村;2002年10月22日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至今。
郭家庄自明朝建村,先后有李、徐、曹、陈、孟、王、董、尹、刘、于、惠、邓、张、崔、夏、孙、冯、吕姓迁此,各姓氏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体谅,从未发生过种族之争。村民均以“忠厚传家”,民风淳朴,种族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互助耕耘,帮教读书为乐,世代相传。
郭家庄村不仅山青水秀,而且是传播知识启迪人们智慧的摇篮,它影响了几代人。许多仁人志士早期曾在村东南角办的初等小学堂读书,后走向了革命道路,如张玉华、崔学官、陈克航等。学堂1956年迁入村内改名为郭家庄完小,后为郭家庄联中、郭家庄小学。解放前本村的民兵支队抗击日伪颇有名气,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陈克秀跟随我市有名的抗日英雄尚克东立下了汗马功劳。陈克行也是早年参加革命,后在中央后勤部工作。革命志士,王其亭、刘延禄、徐太坡………等为祖国的解放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建国后村里先后成立了“换工组”、“变工组”、“互助组”、“农业合作社”。1956年全村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村里实施“人七劳三”困难户加补助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59年郭家庄改为大队。
郭家庄村人头脑灵活,科技意识强,村里人能工巧匠多。过去有木匠、泥瓦匠、铁匠、馍馍房、棉花房,他们分别以李姓、徐姓、王姓、崔姓、尹姓为代表。木匠李官奎手艺精湛,村南财主崔家的垂珠帘茏、刻花透花大门就出自他手,1959年“-”时拆除。铁匠王林道也很有名,现在不少的农用工具,至今村民还继续使用着。
演唱莱芜梆子是郭家庄村的传统艺术。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文艺爱好者逢年过节演唱历史戏。演员徐克仁所演杨家将,“四郎探母”剧中的佘太君有声有色。掌鼓板李官文(打皮锣乐队指挥)指挥的小乐队更是有板有眼节奏明朗,在邻村手屈一指,并还有自制类似演皮影戏的大量木偶道具,随场演出“撮头戏”。1966年村团支部书记陈爱田组织男女青年文艺爱好者20余人,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编排节目30多个,经常演出。聘请孝义楼村老艺人刘学京传教唢呐演奏法,学者王孝红、陈爱法在当时生产队的办公地点场园屋子里业余时间学练成功,常为村内“红白公事”吹奏。村内不少的会打击乐曲牌“偏鼓通”、“十三锣”等,每逢过年过节就在村内热闹一番。
郭家庄村的副业项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村里有建筑队、运输队,村内12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一辆地排车,不光为村内搞运输,还常到莱芜东站(火车站)拉运货物,为村民创了不少的收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内购买50拖拉机两辆,履带拖拉机一部,取代了原始的牛拉单铧犁耕地。农闲时搞运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村民购买汽车8辆,大黄河3辆,私人轿车3辆,12马力拖拉机8部,既增加了个人收入又方便了村民。1989年又新建砖厂一座,安排了一批闲杂劳力。村民李子强的长毛兔养殖更是红火,客户遍布省内外。最近又买地近30亩扩大规模搞深加工,原团支部书记,建筑队长徐呈英为市红石公园的建设付出了不少心血。自学成才的山医大毕业生陈延华等都是本村出来的优秀人物。
1972年郭家庄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改土造田,小地变大田,丘陵山地变梯田,河滩垫成大片良田。槐山从上至下改造成一排排整齐的梯田。1968年大旱村民奋起抗旱,男女老少齐奋力,在槐山北建水库一座。1986年打直径3米深20米的大口机井2眼,直径2米深16米的机井5眼。并在槐山脚下及村北建扬水站3座,1993年钻深。井一眼,深130米。现在深井的水从槐山顶灌到山脚下,除丘陵地带全村85%以上土地得到灌溉,达到了旱涝保丰收,生产而貌、经济状况不断改善,村民牛活由温饱向小康大步迈进。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郭家庄人民造就了辉煌的实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郭家庄人立足本村实际,制定了本村的发展规划,并得到落实。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郭家庄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在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尹茂林的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本村的锦绣蓝图,正以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飞跃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