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会场社区 | 隶属:王哥庄街道 |
行政代码:370212003 | 身份证前6位:370212 |
长途区号:0532 | 邮政编码:266000 |
车牌号码:鲁B | 行政级别:社区 |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张氏从山西小云南迁此定居。后有杜氏由山西小云南迁到即墨县的白庙社区,后迁此。刘氏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小云南迁到港东社区,又定居会场社区。现住在西会场自然社区的刘氏与刘家窝子自然社区的刘氏同族,系清朝道光年间迁此定居,其余姓氏陆续迁入。早年社区居民用蛎子皮烧灰,供建筑用,因而得名“灰厂”,后来逐渐演化成“会场”两字。
政区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东面大海,东北依小蓬莱山,南邻王哥庄社区和王山口社区,西依纱帽山,西北为浦里社区,整个社区呈半岛形状。由东会场、西会场、石门沟、刘家窝子、北嘴子5个自然社区组成。2004年,社区有568户,1532人。有杜、张、刘、朱、王、江、刘、梁等姓氏。其中杜姓占总人口的60%,张、刘姓占总人口的35%。
会场社区全貌
社区特色 境内纱帽山,三面环海,是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半岛,半岛上有南北对峙的两峰,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莱”,南峰海拔51米,名望海楼。传说八仙曾到过“小蓬莱”。明万历年间,即墨贡生周如锦在小蓬莱山前平地建紫霞阁和石坊(志门),石坊门正面额上镌刻着“小蓬莱”三个字,反面面额上镌刻着“一望海天”四个字,两侧石柱上刻着李白的诗句:“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故阁名为“紫霞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山东巡抚徐绩游崂山,在此看到了海市蜃楼,并撰《劳山观日出记》《劳山道中观海市记》等。小蓬莱山有不少景观石,如老石人、自然碑、老祖爷洞、日观石等,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社区前是天然渔港,湾口向南,沙底平坦,可停靠渔船。浦里、王山口两社区的渔船都到此停靠。该社区依山傍海,空气澄碧,人们站在新颖别致的楼上,就可以北望青山,南览碧海。
在社区东南会场湾的潮间带的低潮区沙泥中,生长着崂山有名的海珍品——西施舌蛤蜊。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蛤蜊科,其肉鲜美无比,被视为当地名菜佳肴,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肉、壳都可入药。该社区至长门岩海域生长的三疣梭子蟹,称为“会场梭子蟹”。因该海域营养盐和海洋浮游生物非常丰富,使“会场梭子蟹”具有身体健硕、色泽鲜亮、味道鲜美等特点。2002年7月,“会场梭子蟹”被国家商标总局注册。
经济状况 社区经济原为渔农结合,渔业有海上捕捞和海带养殖等,农业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工副业有养貂、地毯加工、塑料加工等。现以海上捕捞、养殖与种植茶叶为主。有对虾池100亩,海参30亩,滩涂贝类养殖60亩,茶叶80亩。该社区引进外资“天泰饮乐多”项目兴建了印刷、山菜加工、海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企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9100万元,人均收入5502元。
社会事业 会场社区有演戏的传统, 1963年,自编自演了歌剧《逼上梁山》,先后演出歌剧剧目30余个,其中《血海深仇》《逼上梁山》两个剧目的剧本,至今仍被青岛市群众艺术馆收藏。投资建起了渔业、旅游两用码头和平塘,并引晓望水库水进社区,免费给社区居民提供自来水。修建了长2000米,宽1 8米的进社区路,建起了设施齐全的社区幼儿园,并被评为市一类幼儿园。
联系电话:86-0532-87841727
会场社区附近有二月二生态观光农场、崂山景区、青岛华东百利酒庄、崂山上清宫、青岛石老人观光园等旅游景点,有王哥庄大馒头、王哥庄豆腐、崂山绿茶、北宅樱桃、崂山茶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