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下郎村 | 隶属:霓屿街道 |
行政代码:330322004 | 身份证前6位:330322 |
长途区号:0577 | 邮政编码:325000 |
车牌号码:浙C | 行政级别:村 |
2006年社会总产值达1700万元,人均收入2200元,村集体收入4万元,现有耕地742亩,我村民间道路硬化80%,各自然村的路灯已全部亮化,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均达90%。在党支部的指导下,按照县委、乡党委政府的整体要求,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发展二三产业,依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加快推进新渔村建设为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而努力。
下郎村史
方位1
下郎村地处霓屿岛中西南部,南与正岙行政村,北与朗等行政村,长坑龙行政村接壤,隔海对望是大瞿岛的大瞿村。
村名沿革2
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初为霓屿乡第二村,1961年起改成下郎大队,1984年改称下郎行政村至今。辖下郎,上郎,郎背,下郎滩头4个自然村组成。相传,该村居民皆从福建西郎迁来,当时统称西郎,后因人丁繁衍房子越建越多,遂按地段划为上、下郎,而上郎的山背居住点,就称“郎背”。
主要姓氏、宗教、风俗3
下郎村民会讲温州话和闽南语两种地方语言,姓氏以黄、潘、林居多,其中姓黄氏的占全村70%左右,大部分村民信佛教,在农历4.23这天祭拜祖先,有“作祭”风俗。在下郎岙建有五显大帝庙、郎背顶建有杨七大神庙、西郎岙建有平水帝王庙,皆年代久远。部分村民也有信基督教的,2007年在天岙背建有一座基督教堂。
经济收入来源4
2009年户籍人口407户, 1463人,劳动力863人,其中男劳动力498人,女劳动力365人,有11个村民小组,主要从事养殖与捕捞业,紫菜、海苔养殖370亩。现有钢质渔轮1对,小作业渔船20艘,紫菜烘干厂2家及来料加工厂1家。现有耕地742亩,主要种植番薯和多种蔬菜等农作物。2006年社会总产值达1700万元,人均收入2200元,村集体收入4万元; 2009年社会总产值达3389.38万元,人均收入6160元,村集体收入4.63万元。
下郎供销社成立于50年代,2000年撤销。原房屋现被私人购买,经营小百货店。
2007年下郎村成立了灵潭藻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2008年12月获温州市扶贫老区工作办公室颁发的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强村“来料加工专业村”称号。
交通水电通讯5
70年代在田岙修建水库,至今上郎自然村一直饮用此水库作为生活用水,期间在1978年修缮过一次。其他各自然村都饮用井水。下郎滩头有一处码头,建于80年代,主要作为渔轮停靠及货物装卸。90年代初开始通车,2002年公交线路开始运营,下郎分下郎后山、下郎村部两个站点。2008年下郎滩头至南北公路接线机耕路正式开通。该村民间道路硬化达90%。各自然村的路灯已全部亮化,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均达95%以上。
学校6
下郎村小学建于90年代初,于1996年与汪头小学合并为称为曙光小学(曙光小学建于1994年,1996年竣工)。位于郎背与郎等村的交界处,学校共两层10间,水泥结构。有6间教室、2间办公室、一间宿舍、一间厨房,教学楼和操场总面积为850平米,1996年停办,当年改为曙光幼儿园(曙光幼儿园:1994年开办,起初租用在郎背的一间民房,后搬入曙光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驻军情况7
下郎村驻军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撤军。驻军部队为一个排,白天在郎背顶巡逻等其他活动,晚上回山尖就寝。在郎背有多处防空洞,深8米,宽2米,如今已被填埋。
下郎村附近有洞头望海楼、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洞头七七保卫战遗址、林环岛烈士故居、洞头烈士陵园等旅游景点,有羊栖菜、泥糍、三丝敲鱼、洞头蛏子羹、芝麻鸡等特产。